双孢蘑菇采后品质劣变及衰老机理的研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wangnan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以良好的风味和保健功效在全球食用菌生产和消费量中占比非常高,但采后由于生理失调和环境等因素变化引起的品质劣变和衰老是其生产和流通过程导致质量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明确双孢蘑菇采后衰老进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和采后衰老机理,对改进双孢蘑菇采后贮运技术和有效延缓品质劣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双孢蘑菇(A15)为材料,通过对双孢蘑菇采后衰老进程中的品质和生理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双孢蘑菇采后品质变化规律。基于品质变化的规律运用转录组学的手段,对双孢蘑菇采后衰老机理以及相关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深入的挖掘,以期为双孢蘑菇采后贮藏流通过程中延缓品质劣变和减少质量损失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双孢蘑菇采后衰老进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双孢蘑采后衰老进程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动态分析,共检测出3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9种、醇类13种、酮类9种、酯类6种、及呋喃类1种,通过对挥发性风物物质进行动态ROAV分析,结果表明:1-辛烯-3-醇、1-辛烯-3-酮、3-辛酮是双孢蘑菇采后衰老进程中的主要特征风味物质,且含量呈下降的趋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双孢蘑菇采后衰老进程中的呈味物质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有机酸含量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呈味核苷酸含量呈缓慢下降的趋势。2.研究了双孢蘑菇采后衰老进程中的品质和生理变化,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了其品质变化与其生理指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双孢蘑菇采后衰老进程中,在第3d出现呼吸高峰,经过呼吸峰后其感官品质迅速下降,主要表现为失水萎蔫、褐变、开伞、质地软化等;双孢蘑菇采后生理指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总酚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O2·-和H2O2含量呈动态上升的趋势,相关的酶活性呈上升趋势;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双孢蘑菇采后褐变与PPO活性、总酚含量、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有着很高的相关性,且褐变受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其中褐变与多酚氧化酶的相关性最高(R2=0.95),上述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在双孢蘑菇采后褐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失重率与丙二醛含量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在双孢蘑菇采后衰老进程中O2·-和H2O2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其含量呈上升的趋势,而抗氧化酶系中虽然有些酶的活性呈上升的趋势,但总的抗氧化能力呈下降的趋势,导致其采后衰老加速。3.研究了双孢菇采后衰老进程中子实体内的内源植物激素GA、IAA、ABA、ZR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GA和IAA的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ABA的含量呈持续增加的趋势,ZR的含量呈先降后升后又降的趋势,其中GA、IAA、ZR含量的动态变化与双孢蘑菇采后开伞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我们猜测植物内源激素对调控双孢蘑菇采后开伞和孢子释放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具体的调控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4.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双孢蘑菇采后衰老中转录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对双孢蘑菇采后衰老动态进程中,其糖酵解、有机酸的利用等初生代谢途径加快;并通过对其筛选的共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pathway代谢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膜运输、脂质代谢和细胞的生长与死亡等代谢通路中,其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主要差异表达基因有酪氨酸酶(AGABI2DRAFT191532)、谷氨酰胺合成酶(AGABI2DRAFT135514)、乙酰辅酶 A 合成酶(AGABI2DRAFT119772)、苹果酸脱氢酶(AGABI2DRAFT187815)、琥珀酰辅酶 A 合成酶(AGABI2DRAFT190001)、谷氨酸脱氢酶(AGABI2DRAFT193606)都显著上调,与褐变相关的主要差异基因多酚氧化酶(AGABI2DRAFT194055)显著下调,并经过qRT-PCR验证,试验结果与转录组测序数据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双孢蘑菇采后衰老进程中涉及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是:(1)双孢蘑菇采后仍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在没有了外在营养物质的供给,其机体的代谢活动仍在有序地进行,加之自身呼吸作用导致机体中糖酵解、有机酸利用等初生代谢途径对营养物质的分解的加快,且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显著上调,加速了对自身营养物质的消耗;(2)双孢蘑菇采后由于体内代谢过程发生紊乱,致使菇体内的脂质过氧和氧自由基反应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造成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的ROS迅速积累,但其自身活性氧防御系统的主要酶(SOD、POD和CAT)的活性下降,致使其不能及时清除组织细胞中的ROS,使得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增加,从而造成细胞膜系统的损害,加速了其采后衰老;(3)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可能是诱导参与双孢蘑菇采后衰老基因表达的启动因子,但具体的调控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双孢蘑菇采后衰老进程中涉及到的能量代谢和酶促褐变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的上下调,促使双孢蘑菇子实体中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代谢途径中对糖类物质、氨基酸、有机酸等的物质的分解加快;采后褐变过程主要是由于酪氨酸酶基因表达量的上调,且促进酚类物质分解的多酚氧化酶表达量下调,致使酚类物质转化为黑色素的过程加速。以上结果可为双孢蘑菇采后品质变化规律和衰老机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采后控制双孢蘑菇品质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致使全球性气候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剧,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增产减排型作物管理技术建立亟需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碳足迹”理论,以绿洲灌区玉米、豌豆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生命周期(Life Cycle Assessment)视角解析农田系统碳排动态,探讨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措施和免耕)和种植密度(低、中、高玉米种植密度)对种植模式(单作和间作)农田系统碳足迹的影响,
学位
~~
期刊
为寻找对豌豆蚜有较好生物防治效果的真菌菌株,利用从死亡的虫体上分离到的几种真菌,通过回接试验,发现GSAU1604菌株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通过对GSAU1604菌株的进一步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GSAU1604株系的鉴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方法综合鉴定,确定了GSAU1604菌株为长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longisporum)。2.GSAU1604对豌豆蚜的致病力对红、
学位
蔗糖非酵解相关蛋白激酶家族2(Sucrose Non-Fermenting Related protein Kinases 2,SnRK2)是植物特有的亚家族,也是ABA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成部分,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功能建造,与植物逆境胁迫密切相关。目前,SnRK2基因家族已在多种植物中系统研究,但是马铃薯中StSnRK2.1和StSnRK2.7基因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
学位
<正>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各位同志:我受第一届委员会的委托现在将五年来的工作向大会汇报如下:一、五年来的主要工作(一)组织建设:随着中国针灸学会的建立,全国除西藏外,相继在省、市、自治区中医学会下,建立了针灸分会,东北三省建立了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有不少省、市,还在省辖
期刊
<正> 在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新时期,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在全国大好形势推动下,我国针灸学术刊物《中国针灸》与大家见面了。这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全国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的广大针灸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印刷、出版与发行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借《中国针灸》创刊发行之际,我首先向曾经关怀和支持本刊工作的领导和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期刊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闲置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成为各地乡村振兴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农村宅基地闲置现状及其特征,探究闲置驱动因素对于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和优化农村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榆中县为研究区,从村和农户两个层面调查了宅基地闲置的规模和分布规律,对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概括提炼了农村宅基地的闲置特征,并对农村闲置宅基地进行了
学位
由于传统耕作在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护性耕作相继问世,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全新的耕作技术随之诞生。几十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和应用,逐渐形成了以区域为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10~7 hm~2以上。保护性耕作的应用与推广对于我国旱作农业区的生态稳定和环境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半干旱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水分及物理性状和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
学位
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可引起牛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中耳炎、结膜炎和关节炎综合征以及生殖系统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目前,牛支原体相关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普遍较差,且相继发现了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降低或者产生耐药性的菌株。目前主要有弱毒苗、灭活苗和亚单位等疫苗的研制,但并无可实际使用的商业疫苗。牛支原体不具有细胞壁结构,其细胞膜直接参与牛支原体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而这一作用主要依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