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生代小说的苦难叙事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生代作家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最重要的创作群体。从晚生代苦难叙事的文本分析入手,考察其苦难叙事的内容意蕴和形式特征,从二者的深度融合中挖掘其苦难叙事形态张显的作家创作观,探寻这种新的苦难叙事的实质以及存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剖析其苦难叙事的成因,是本文的主要任务。  苦难即痛苦和灾难,是作为个体与群体的人在其存在和发展空间中,面对来自自然、社会现实以及人自身的种种矛盾冲突而遭遇的身心困境,是现实存在中的人无法规避的问题。苦难叙事是文学叙事的重要构成。文本中的苦难叙事可见出文本书写的思考深度和价值关怀。但因为不同时代表征和创作群体的苦难体验的差异性,苦难叙事一直处于叙事发展状态中。因此,有必要对当下文学创作思潮中涌现出的苦难叙事新特征给予及时的理论关注与诠释。  论文第一章对晚生代小说苦难叙事文本特征进行了论述。纵观其尽十年叙事文本,苦难叙事是其叙事转向后最重要的文本构成,并且形成了其叙事走向。在文本内容方面,受难主体由社会底层的边缘化人物、弱者担当,对这种人物身份的强调是在表明传统的“英雄’’人物退场后,创作主体平民主义立场的彰显。而受难主体对苦难采取直面姿态,仍不能规避悲剧性的命运,陷入生存压抑性极强的精神困境之中。在文本形式方面,晚生代作家在苦难叙事中已经形成文本的叙事自觉,注意叙事视角、叙述结构等的安排;通过戏仿和反讽等修辞体现出的富有调侃色彩的叙事语调则是作者在文本中有意识的制造出的荒谬效果,反映出创作主体对受难人物的无奈的命运的认识,以及在消解苦难的沉重背后充满反叛与解构的精神特质的体现;通过多种叙事技巧来实现的非激情式的叙事基调,是其文本形式的另一特征,实际上是以平静的陈述把抒情间离,是创作主体对世界对人带有个人性理解的一种叙述策略,创作主体是有感情的。  论文第二章对晚生代小说苦难叙事体现的创作理论和价值评判进行理论观照。首先,其文本叙事传达出的是个人化写作观,“个人化”不同于“私人化”,个人化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密切相关,它强调创作的个性和感性直觉,以及文本对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贴近,运用个人化写作实际上是选择一种与以往“代言人”式写作相对立的独立的姿态和自由立场。其次,在价值关怀上,晚生代的苦难叙事最终仍是指向精神的,是精神苦难的叙事,而进一步说其实质是当下的人文关怀,是作家人文精神的彰显,“人文精神”关怀的“人”应是当下现实中有血有肉有着种种欲求和自由选择权的个体的具象的人,而不是思辨意义下抽象的人。在当下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对具体的社会底层人遭遇的生存困境的关怀,体现出作家的充分的现实主义精神,既有直面的勇气又包含对社会恶劣现象和人性负面处境批判的立场。晚生代苦难叙事的优秀文本的出现,是其创作自身由对以往创作观和价值系统的叛逆转向深化和深度叙事的表现,是其创作观成熟构建与深化的表现。对评论界指摘其写作平面化、无深度恰是最好的反驳。同时,晚生代苦难叙事正因为有如上分析的众多叙事特色,不同于当代文学中以往的苦难叙事,所以它与后者一起形成当代文坛中苦难叙事的发展着的潜流。也是其创作自身回归现实主义的群体性努力和其叙事的发展方向。  论文第三章对晚生代小说苦难叙事的文本特征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作家必然有深刻的心灵苦难体验才能在作品中传达出生存苦难的“震惊”。作为“代”,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大于时间上的意义。童年时代的“文革”经历的影响使作家们对物质匮乏状态下的人的生存状态有深切体验,这种体验影响其以后的苦难叙事和对人的关注方式。因为“文革’’,他们有一定的历史沧桑感,而对外界的变化习惯采取冷漠静观的姿态,使自己保持在时代的边缘。距离与观望,塑造了习惯于自我倾情、孤独自足的内心世界。忧郁、孤独与悲伤,因此成为其自我认定的核心界定词语。另外,他们童年时代熟识的是荒漠式的文化,和充满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教育。在孩提时代,极少有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这是其以后容易义无反顾地以“断裂”姿态出现于文坛的潜在影响之一。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因此,其幼年时代的孤独、忧伤的气质进一步定型;对时代生活的参与和观望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姿态;在价值观念选择上是颠覆性的,反传统的“断裂”姿态。具体为:倡导个人的非理性,创作姿态的个人化和对理性、社会集体理想主义的抛弃。在作家创作素养上,晚生代作家在形式技巧上的探索中自身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以及对西方现代叙事技巧和之前先锋文学叙事形式的借鉴以及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的补偿心理,都是其有文本叙事意识和特征的成因。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得到尝试和应用[1-3]。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往往达到一百多人,甚至二百多人同堂上课的现象,对于远程教育,很可能达到更多人数。这种大班上课的情况在大学低年级时表现尤为突出,使得刚入校的大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方式,这无形中使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我国传统历来都很重视培养的人才是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早在封建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则认为,学生“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1]即没有道德者的学问和本领越大作恶越大。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师范生来说则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师范生是祖国未来的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
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还是译者将原作的美移植到译文中的一种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由于中英文在字、形、音、意等语言方面木身存在着较大差异,文化方面如传统习俗、价
语法教学在英语课程中的作用与现状    无论学习何种语言,语法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作为非母语学习者,语法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掌握一门语言的规律。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呼声的出现,考试大纲和考试标准对语法的考核标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外语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以及“任务教学途径”成为了当今外语教学所倡导的新趋势。课程标准的出现体现了对
线条在中国画里不仅起着塑造形象的作用,而且还把任何繁杂的事物体现得完美和谐统一。大家知道,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事物现象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得恰到好处,使人感到完美。也就是说各种因素中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线条在古今一些优秀中国画作品里美的和谐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艺术家们从线条中感知了“和谐美”这一精神符号,将这些看似无序的符号进行组合,最终把无序的线条组成有序的“和谐美”的语言。在中
We introduce a new dynamical evolutionary algorithm(DE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nvestigate the reconstruction problem for the nonline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当今教学评价更关注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潜能.非正式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
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目前国内高校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取向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着眼于知识互补,强调“文理会通”,分别向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一种是着眼于价值传递,强调“无用之用”,向学生介绍人类的普适价值,从个人、国家与社会、世界(地球村)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普及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睿智思考,启发大学生关注自身、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在培养途
迄今,国内出版了大量的作家全集、年谱、编年史、资料汇编等,但还未见一本真正在文学考古挖掘的基础上对某一年的文学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  本文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填补这项研
自德国著名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Frege)1892年提出预设这一概念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哲学界对预设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对指代本质的探索。在哲学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