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GHz毫米波通信前端集成技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ssdd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米波前端通信系统在无线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可谓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清晰度电视的广泛应用,如高清机顶盒、蓝光DVD播放机、个人手持设备与个人电脑之间的海量数据交互以及无线显示等应用都对无线高速传输提出了挑战。这些远远超过了目前无线通信系统所提供的传输能力。因此,必须通过新型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这些应用的需求。这些应用主要是在2~20米范围内提供传输速率高达几吉比特每秒甚至几十吉比特每秒的无线传输。60GHz毫米波技术为这种高速传输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主要就是研究60GHz毫米波通信前端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首先论文根据毫米波的特点与应用,简要介绍了毫米波频段的物理特性,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与优缺点,并结合毫米波通信前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与之相关的应用研究,介绍了毫米波频段在通信、军事、医学、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优势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结合传输线与微带线的相关理论,论文介绍了微带带通滤波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思路,并且在传统平行耦合带通滤波器的基础上设计了zigzag带通滤波器,进而优化了带通滤波器的面积与性能。同时介绍了微带-波导探针过渡结构的设计与仿真以及微带阵列天线的设计方法与仿真。此外结合有源器件理论对倍频器、混频器、低噪声放大器进行了选取。在滤波器、微带-波导探针过渡结构、微带阵列天线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毫米波八倍频源。毫米波八倍频源在功能上要求实现信号的八倍频,并通过微带-波导过渡结构进行信号的传输。结合自身条件与实验室条件,采用混合集成电路形式,将7.25~8GHz的信号倍频至毫米波频段。该毫米波八倍频源主要由四倍频芯片,30GHz频段带通滤波器,二倍频芯片,60GHz频段带通滤波器,微带-波导过渡结构构成。本课题重点将60GHz毫米波收发前端子系统的设计与测试作为论文的主要工作。毫米波前端通信子系统要求完成收发通信、上变频、下变频等功能。收发子系统链路结构相似,主要由四倍频电路、滤波器、亚谐波混频器、低噪声放大器、微带阵列天线组成。接收前端子系统与发射前端子系统均采用亚谐波混频的方式,接收子系统将射频信号与四倍频后的本振信号进行亚谐波下变频产生中频信号,发射子系统则将未调制的中频基带信号与四倍频后的本振信号进行亚谐波上变频产生射频信号。论文分析了八倍频源以及毫米波收发前端子系统的种类与性能指标,由此提出设计方案,根据方案采用软件仿真的方法分析了系统的性能指标。接着重点分析了八倍频源与毫米波前端收发子系统所涉及的各种有源无源电路的原理、指标、设计方法与性能验证。在完成仿真设计后,对八倍频源、毫米波收发前端子系统的版图以及外围机械结构进行设计与布局,以减小信号的辐射与干扰。设计完成后经过加工得到的实物硬件,通过组装、贴片、键合来实现电路连接与系统功能,最后进行实际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测试分析得出结论,八倍频源的输出功率在误差范围内基本满足预期指标,毫米波收发前端子系统也实现了收发通信,上变频,下变频功能。综上所述,论文完成了八倍频源以及毫米波收发前端子系统的电路设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最后对测试以及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做了补充和综合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作为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快速建设,其能源消耗也快速增长。对IDC进行合理的能效评估,可以指导IDC合理使用能源。除了对IDC使用阶段的能效进行评估,还应对其进行全生命周期
作为芬兰历史上公认的伟大作曲家,西贝柳斯的音乐既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潮流,又诠释了民族乐派的精神内涵,他为人类历史音乐的长河里注入了不可忽视的一个支流,也为世界
设计制作一种用以衣物展示和存放的翻转展示架,实现衣物的立体翻转效果。该装置利用重力、弹簧的弹性变形储能等形式,设置滑轮连接滑架在导轨上运动,并在两条滑架交叉的"X"处
我国的农民土地权利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目的在于保障广大农民基本生活问题。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使用权成为一种资源,导致承包
本文介绍了舞台灯光的发展阶段,从电视照明的特点看对舞台灯光的艺术性需求、以及舞台灯光、电视照明界限日趋模糊的趋势。
随着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违法经济交流活动也变得日益猖獗。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背后,社会问题的积累速度并不亚于其前进步伐,社会矛盾的积累以及弱势群体的关爱缺失成为
法兰克福学派在传播学批判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搜集到的2011年有关批判视野下的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思想的期刊论文进行归纳梳理,发现这些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对法兰克福学
从世界范围来看,上世纪60年代以来,劳务派遣机构的地位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背景中渐渐凸显。特别是从1997年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的第181号公约第
提供了双连接技术的应用场景,从架构及移动性增强角度对双连接技术进行了分析:架构设计上双连接技术实现了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的分离;在用户平面可以通过聚合不同基站的无线
<正>NAB2013展会上,来自荷兰的艾崧(AXON)数字设计有限公司展示了15种新产品,并在业界首次实际演示了基于IP基础构架,使用IEEE802.1协议音视频桥(AVB)技术实现无压缩视频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