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事业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并日臻成熟。不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还是推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慈善以及慈善事业萌芽的土壤——基督教和佛教的基本教义以及儒家思想;受其影响,民众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观念也略显不同;并且,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下,慈善组织的诞生、发展和运作机制及其成熟的程度都不一致。加之,中国的慈善事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几乎停滞。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中西方慈善事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西方国家的慈善组织(不论是官方的抑或是民间的)总体数量均高于我国,拥有的义工(志愿者)人数多于我国,每年接受社会各界的捐款数额也远超过我国;他们通常以基金会的形态存在,有完善的运作机制和明确的条例、规范和专业的从业人员,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政府与基金会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大家都是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为目标,政府不会干涉、不会参与管理,只是支持与监督。就在2006年,西方社会又掀起了一场新的慈善革命浪潮,旨在提高慈善组织、慈善资金的运作效率,西方学界称其为“慈善资本主义”。这场革命影响范围广泛,甚至波及我国并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也拓展了我们关于如何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思路。虽然,我国目前的慈善组织还主要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依托,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全国成规模的、规范的基金会数量不多,善款的来源非常有限,运作的机制不是很完善、高效与透明,各类慈善组织的尚缺乏高素质的从业者。但我们却能从与西方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现状的对比中汲取经验;同时,并不照搬“慈善资本主义”的模式和方法,而是寻找富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