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内含肽介导的C端断裂系统的性能优化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9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和层析技术是对重组蛋白分离纯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易操作、纯化效率高等特点,但是亲和层析技术通常需要在目的蛋白中引入特殊的亲和标签。工业上常用的去标签手段有内切酶法、化学法等,但处理手段往往耗时耗力且十分昂贵。内含肽作为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包含了IN、IC两个互不连续的蛋白片段。内含肽通过一系列重排、转酯、环化等自我催化的反应过程,可以从前体蛋白中切除并将两端的蛋白多肽链(蛋白质外显肽,Extein)通过一个天然的肽键连接,即通过蛋白质自我剪接作用实现蛋白质结构的重新布局。以此作为基础,将IN和IC片段分别设计为亲和配体和标签,借助两者的亲和作用完成蛋白纯化,再通过内含肽的自我剪切作用去除标签,有效的避免了标签对蛋白的影响,简化了蛋白纯化的操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基于Cfa Dna E内含肽制备的亲和层析介质纯化蛋白能得到较高的纯度,但是该新型介质的再生率较低,重复使用能力较差,本研究以该内含肽为研究对象,以分子对接结果为指导,结合蛋白质工程对Cfa Dna E内含肽进行改造,得出介质的最优再生条件。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新的IC蛋白,在对识别连接、介质载量等方面没有明显影响的情况下,有效地提升了洗脱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Cfa Dna E内含肽IN的蛋白结构。需要根据IN的碱基序列建立IN蛋白模型,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根据RMSF值分析IN蛋白中的柔性区域,结合蛋白质工程,对IN的部分蛋白进行改造。(2)预测突变对IN蛋白稳定性的影响。根据IN蛋白结构对模型进行突变,得到单突变、双突变和三突变的IN蛋白模型。对突变蛋白模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不同的突变蛋白的Rg值变化,得到最优的突变蛋白。(3)验证突变对IN蛋白稳定性和识别连接能力的影响。根据分子模拟结果使用PCR技术对IN蛋白进行改造,得到的最优的IN蛋白,进其进行断裂反应,分析突变对IN蛋白稳定性和识别连接能力的影响。(4)研究Cfa Dna E内含肽IN、IC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首先根据IN、IC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构建了IN、IC蛋白的三维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IN、IC的分子对接,结合已有的Npu Dna E、Ssp Dna E等内含肽的三维模型和对接模型评分,选出最优的蛋白复合物模型。以该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相互作用力大小及作用区域,结果显示在IC的第12、14、15位氨基酸位点都具有2个氢键,因此,认为12到15位氨基酸之间为相互作用关键区域。(5)构建IC突变蛋白。为了进一步优化亲和层析系统的再生条件,本实验的主要研究手段是结合蛋白质工程,计划在IC中插入甘氨酸以降低稳定性。为了研究甘氨酸插入数量对IC稳定性的影响,在IC蛋白的第12、15号位之间插入3、6、12、18个甘氨酸。(6)研究突变对IC蛋白的影响。在上柱洗脱实验插入3、6个甘氨酸后IC-GFP-D蛋白在0.1 M的Na OH洗脱条件下洗脱效果明显。通过断裂反应分析突变对识别连接的影响,发现插入甘氨酸会导致断裂速率略微下降,但断裂率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静态吸附实验中,插入甘氨酸会使载量下降,但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将突变蛋白应用于蛋白纯化,发现未对纯化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在重复上样实验中IC-6G能保持约95%的再生率,较IC有明显提升。综上,插入六个甘氨酸的IC为最优的突变蛋白。
其他文献
D-阿洛酮糖是D-果糖的C-3差向异构体,具有高甜度、低能量、降血脂、降血糖等诸多优点,是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在医药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DAEase)可以催化D-果糖发生C-3位置的差向异构化反应,是生物转化制备D-阿洛酮糖的关键酶制剂。然而,大多微生物来源的DAEase普遍被报道具有较低的热稳定性,难以适配工业应用需求。为推动DAEase的工业化应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结构使得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成为了威胁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抗性糊精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及加工特性,是一种新型的水溶性膳食纤维。但是由于其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有色物质以及小分子的杂质,影响了其纯度,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本文以抗性糊精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滤和纳滤将抗性糊精粗品中的杂质除去,并利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抗性糊精进行脱
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基体(SiCf/SiC)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具有结构设计性强、密度低、力学性能优异、耐高温、抗氧化性好和层间性能优异等特征,已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端高温部件理想的候选结构材料。其中,2.5D结构是三维机织家族的重要成员,是一种通过层层角联形成的呈现整体网络的结构。然而,受限于SiCf的特殊性及SiCf/SiC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目前对2.5D机织SiCf/SiC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和力学
稻谷是我国重要口粮,由于其产量大于消费量,高品质储藏至关重要。常规储藏方法主要通过降低稻谷水分(≤14.5%)以延长储藏期,但易导致稻谷品质下降,口感不佳。本研究从稻谷水分出发,选择两种水分(11.97%、15.03%)的稻谷,利用电子束辐照(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EBI)技术进行处理,探究辐照剂量对不同水分稻谷储藏品质及其大米淀粉性质的影响;旨在利用EBI延缓偏高水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是乳品工业中常用的发酵剂菌种之一。研究表明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环境区位的多元化可能赋予菌株在乳制品之外体系的应用潜力,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多聚焦于分离自乳体系的菌株,尚需要对来自其他分离源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菌株的基因组特征、发酵特性等进行研究;挖掘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内的亚群规律以及发酵过程中物质转化和代谢规律。本研究对75株乳酸乳球菌基因组进行了平均核苷酸同源性分析、同源基因分析及泛
磷酸镁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磷酸镁的水合作用对其形成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而水分子(H2O)在镁离子(Mg2+)和磷酸根离子的影响下可能具有的电化学氧化活性及应用尚未有研究。本文对磷酸镁形成过程及其水合过程中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探索,并基于其结合H2O的电化学氧化特性构建了对磷酸根离子的检测平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pH 7.4的条件下,母液中初始镁源越多越有利于M
糙米因其健康益处而受到广泛关注,但蒸煮糙米饭口感不佳。蒸煮程序参数与米饭蒸煮品质密切相关。如何通过蒸煮程序调整改善其食味品质,成为糙米饭推广食用的关键,然而相关方面鲜有报道。为此,本课题利用可调程序的电饭煲和可调压力的电压力饭煲,研究不同浸泡条件和压力条件的蒸煮程序对糙米饭食味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探究糙米饭属性与质构特性的关系。本课题旨在为优化糙米饭蒸煮程序和提高糙米饭蒸煮品质提供信息。主要研究
手性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性质。手性光学特性主要包括非对称传输、圆二色性和旋光性,但是天然手性材料中的光学特性并不明显。因此使用人工集成的手性超材料来获得这些光学特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备而成的光吸收器、传感器、偏振器也备受关注。石墨烯超表面是一种二维的超材料,拥有优秀的物理性质、光电性质,以及动态可调的电导率。本论文利用石墨烯材料的可调谐性,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别对实现不同光学
氧化型辅酶Ⅰ,即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简称NAD+)是参与许多生理过程的必需辅酶。近年来,随着绿色生物技术的发展,NAD+在生物催化领域以及医药行业已经显示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尽管目前已经开发出构建NAD+高产菌株的生物技术,但是其低生产率仍然阻碍了其大规模的应用。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大肠杆菌BL21(DE3)胞内NAD+含量
石墨烯量子点是尺寸小于10 nm的零维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性质,被广泛用于光学传感、电化学发光传感、电化学传感、生物成像、催化、抗菌等领域。目前石墨烯量子点存在功能单一、催化活性低、单波长发射、荧光强度弱等局限。因此,设计并制备出具有良好荧光性质和功能的石墨烯量子点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采用引入功能基团和功能组分两种途径对石墨烯量子点进行功能化,制备出了丝氨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丝氨酸和组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