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使用体系的根本理念作为研究的目的,以历史的发展作为纵坐标,以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的作品及理论家的理论作为横坐标,通过对色彩理论的解读及具体绘画作品的本体性的研究,一方面来探求色彩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另一方面则以色彩的具体应用作为实证,追溯中国绘画中色彩使用的理论根源,即它深受中国哲学及美学的影响,众多的画家们通过自己对自然、宇宙的理解再加上自身,处于社会中的一个个体,这两个方面的认识,以绘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精神状态,思想意识。无数优秀的色彩绘画作品向现在的我们展现了各个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的状态。从而得出,传统的绘画中色彩的使用是一种心性的绘画。中国的传统绘画中色彩的使用是主体化的美性心理的类相色彩;画面上色彩本身的运用具有强烈的结构性、装饰性及形式美感;并产生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在颜色的使用上并非是对事物颜色的如实描写,而是将客观事实对象合成若干类别,然后将按照类别进行梳理,主观上首先剔除了事物在光影下产生的颜色变化,有着很强的意念性和主体性。这种色彩观深受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即天人感应,神与物游。一种审美心理的体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易经·上》)“立象以尽意”、“舞之以尽神”,通神达意的观念一开始就深深的埋在了人们的思维当中。而中国绘画与其他艺术门类一道阐述着这种观念,体现着创作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个人存在于大的宇宙之中,而宇宙又存于个人的小宇宙之中。崇尚情由景生,物以言志的情怀。表现出一种悠远的心境,是万物皆恒常的体悟。听觉领域中的韵律与节奏,在视觉领域中同样可以体现,西方的色彩绘画有赤、橙、黄、绿、蓝、紫七种基本颜色,与音乐中的起个音符相呼应,而在中国色彩绘画中,则是与五音相和的五色观,它们都受到五行观的影响。沈宗骞在其《芥舟学画编》中说:“五色原淤五行,谓‘正色’;而五行相错杂以成者谓之‘间色’,皆天地自然之文章”,五色之说与五行观密切相连,它强调五色错杂可变化出万般色相,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用色上即千变万化,无穷无尽,而又万变不离其中。以体现万物之质,之美为根本。中国绘画中色彩使用的本身更具有很强的结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从原始的单色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的雏形的形成,到隋唐色彩使用的体制的完备,宋元时期文人画浪潮的兴起,色彩中心地位的失落,和更加强烈的主观用色的出现,伴随着中国各个朝代的兴盛与更替,不同时期的不同的艺术大师们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色彩画面,共同谱写了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体系发展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