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从《活着》到《兄弟》——论余华小说的变化及其原因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city_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先锋浪潮中的一位风云人物,余华自80年代中后期步入文坛以来,从一开始便赢得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而且这种关注的热情并未随着90年代初先锋的式微而有所减弱。相反,以《活着》为标志的余华小说的整体变异,又使转型成为一个话题而为评论界所津津乐道。在蛰伏十年后,余华又推出了新作《兄弟》(分为上下两部),这次余华又一次以新的面孔出现。 一个作家的转型意味着冒险,首先对读者来说,原来读者群来需要,新的读者群还不一定会接受;另外对作家自己来说,新的风格的尝试未免也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作家在一个自己不是很熟悉的领域,用一种新的叙述方式,都是很难把握控制的,很容易会造成转型的不成功。余华在第一次转型由先锋到民间写作,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普遍的肯定。自1995年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近十年的停滞后,推出了新作《兄弟》,这部长篇小说虽然还能看到以往小说的些许影子,但是变化之大也令人惊异,一时间众说纷纭。纵观近十年来,对余华小说的研究大体上是从作家思想,作品主题,形式研究,形象分析以及比较研究五方面展开。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对爱情的态度/对活着的态度以及对暴力的延续与背叛等四个方面来总结从《活着》到《兄弟》特点的变化,并且探讨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试图从中把握余华创作的走向。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定义了余华文革小说,即余华小说中以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期为主要时代背景的四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兄弟》(上),并通过
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国民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在新旧文化转换时期成长起来的曹禺,因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熏陶,对家族文化不可能彻底
人类活动增洪增沙作用分析是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分析了开荒、开矿、修路、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的影响及其增洪增沙的机理 ,
同事80后女孩珊珊一瘸一拐地走进办公室,苦着脸告诉我说,不小心在门外摔了一跤,说着翻起裤角。我低头一看,果然,脚踝处破了一块皮,血渗了出来,余处也有些擦伤青紫。不过珊珊一向乐观,这点小伤应该不算什么。  珊珊接下来的话让我有点吃惊,我得打电话和我妈说一下。  我惊讶地问,这点儿小事,还要告诉你爸妈吗?  珊珊笑笑说,其实我打电话也是借这个事,让他们心疼心疼我。在外面不比在家,孤孤单单的,有了委屈和
汤亭亭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她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和海外华人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大量读者。本论文对汤亭亭主要作品做了大量分析,包括社会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背景、文本
本文力图通过对王若虚的文学观念及其儒学根源的全面分析,更为深入地认识王若虚的文学观念的特点与价值。金末文坛总体上表现出反对浮艳文风的特点,而因文人不同趣尚分为以赵秉
风速的随机变化使得风电变流器中器件的结温产生波动,影响变流器的可靠运行。现有文献依据每小时的风速记录来评估风电变流器的可靠性,忽略了每小时内风速的频繁变化对变流器可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无法忽略的人物,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党的领袖的一面尽人皆知,然而作为一位有深厚造诣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文字学研究、音韵学研究、汉字改革探索等方面
随着我国建筑结构建设的日益多元化,建筑施工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较以前更为复杂,各个模板体系之间的配合也变的困难。因此,建筑施工中
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的大规模接入使配电网成为有源网络,风力、光伏具有出力随机的特点,传统的配电网重构方法不能完全适用含DG的配电网。考虑自然资源和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