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作为马克思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哲学作品,集中体现了青年马克思的自由观。在这篇博士论文中,通过考察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自然哲学上的不同之处,马克思阐明了其对自由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思考根源于一定的生成语境。德国落后的经济状况以及反动的政治和宗教统治压制着个体的精神自由,引起了日渐激烈的批判斗争;黑格尔哲学内在的矛盾导致了其自身的解体,造成了青年黑格尔派与老年黑格尔派的分裂,并使得青年黑格尔派站在自我意识哲学的立场上展开宗教和政治批判。这些现实语境推动了马克思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深刻影响了马克思对于自由的理解。另一方面,就理论语境而言,黑格尔对晚期希腊哲学的考察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对晚期希腊哲学中自我意识因素的再挖掘又直接影响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其自由观的阐发。《博士论文》重新诠释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中的原子运动,赋予了原子以自我意识的象征意义,从而使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成为回答自由问题的切入口。马克思借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回答了关于自由的三个关键性问题,即自由何以可能、自由何以实现、何为自由的最终实现。此三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呈现路径。在马克思看来,原子的偏斜运动使原子摆脱了作为“定在”的直线,否定了自身的物质性而获得自身的形式规定。与此同时,偏斜运动意味着一种对必然性的否定以及对偶然性的显扬。偶然性通过自我意识的观念化运动被具现为一种通达自由的可能性的力量。自我意识的观念化运动将外部定在转变为主观表象,从而在主体内部实现了一种抽象的自由。然而,这种抽象的自由只是主观形式上的自由,它仅仅代表着自由的抽象可能性。若要真正实现自由,则必须使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经验的自我意识,从而实现自由之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种转化的发生在原子的运动中就表现为原子的排斥运动。原子的排斥运动将原子与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揭露了出来,这种矛盾表明: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难以扬弃自身而接纳“定在”,而这一局限又阻碍了真正的自由的实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评了伊壁鸠鲁,并指出实现自由的前提在于对“定在”的克服。自由的最终实现应当建立在自我意识与定在合一的基础之上。自我意识不仅要克服定在,还要依靠定在来扬弃自身,这种合一关系的最高实现表现为“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这也正是自由之最终实现的生动图景。对于定在的重视以及对自我意识之局限的认识使得马克思对自由问题的理解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与黑格尔,展现出其自由观的独立性。这种自由观的独立性使马克思不断地深入现实的“定在”,持续地追求自由的真实内容,从而铺就了其自由观日后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