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旧共生价值取向的风貌保护街坊更新设计研究——以上海虹口HK-073风貌保护街坊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benand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貌保护街坊是上海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新增的一个层级,其价值多元但研究深度不足,具有区位优势而面临城市更新的巨大压力。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实现风貌保护街坊新旧共生的可持续更新,在融入新的城市功能的同时,保护和延续街坊的特色,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以上海虹口区HK-073风貌保护街坊为研究对象,通过更新设计研究,探讨面临保护性开发的风貌保护街坊,进行新旧共生的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论文首先通过新旧共生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案例的分析,得出新旧共生的基本机制,是以发现街区与建筑特质为出发点、新旧元素的结合以表达特质和能量交换为手段、以共生体形成新结构为结果的一个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以价值评估为基础,对基地展开从整体到局部、从历史到现状的深入调研,发现街坊和历史建筑的价值,形成基地更新留改拆的分析。然后从类型、结构、体验三个方面,在城市、街区、建筑三个层面依次展开街坊的新旧共生的更新设计研究。最终总结出HK-073风貌保护街坊以新旧共生为价值取向的更新思路和具体方法,为风貌保护街坊的更新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向苏联学习在基础建设方面兴建了大量教育建筑。上海在1950年代兴办了大量高等学校,这些校园建筑成为了研究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案例。  由于目前上海已知的1950年代高校建筑研究都集中在同济大学,其他高校如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建筑实践尚未可知,且所研究的建筑都为历史典型性建筑,如文远楼、南北楼、西南楼、大礼堂等,而大量建筑未被研究,因此本论文对上海1950年代高校的大量性建筑进
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后,现今中国部分城市已经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各个城市更加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和既有建筑的利用,无论是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还是年代稍近的现代建筑,都是城市发展的记录者。随着时代更迭,现代建筑遗产逐步开始受到关注。  上海乃至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现代建筑遗产是该时期国家发展的物质载体,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40年来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
阿斯普隆德作为瑞典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建筑师,其作品经历了现代建筑转变发展的时代,呈现出多样的建筑表达,并且在北欧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长期以来,在现代建筑史学的书写中,阿斯普隆德和他的作品处于边缘状态,直到他逝世一百周年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上升,他的作品才被再次发现并获得更高的评价。  本文选取阿斯普隆德的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兼之阿斯普隆德其他作品的对比分析,以此挖掘阿斯普隆德的
明朝建国之初,倭寇猖獗,山东的海防体系还不完善,沿海一带时常遭其侵扰。为强化海上防卫,明朝统治者设置卫城所城等海上防御设施来加紧沿海防卫,即海防卫所制度。史料记录,从明朝起,威海就创立了完善的兵农结合的营、卫、所海防编制,境内设宁津所、寻山所、百尺崖所、海阳所四所与威海卫、靖海卫和成山卫三卫。满清夺取政权以后,拉开了裁卫并所的序幕,撤兵房为县置,海防卫所的官兵有的弃军从田,留在此地成家立业,海防设
学位
本文以“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为样本,梳理其历代重建背后的动机与指导思想;并通过分析重建观念的演变,结合现代遗产理论,理清楚历史文化名楼的价值逻辑。  名楼的历史价值分为“本体性历史价值”和“符号性历史价值”两种类型,对于大多数屡建屡毁的名楼来说,符号性历史价值是其核心价值。  古代名楼重建中虽有“复旧”的观念,但其实是要恢复一种由人们的怀念与传颂塑造出来的意象或者氛围,而并非原模原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重要理念之一,要求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绿色”有高生产效率、高生态效益、可持续之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本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力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提出不仅具有高建筑容量产出,又
潮汕地区位于粤东沿海,是潮州、揭阳、汕头等地级市的俗称。在潮汕地区,许多传统民俗活动都得以保留,节庆游神是最为流行的活动之一。其仪式为信众把神像请进神轿,抬出庙宇沿街巡游,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在潮州,最热闹的当属安济圣王游神。每年正月底的安济圣王游神引发全城民众参与,是与城市、街道、建筑空间紧密联系的城市事件。  潮州古城区至今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城市空间格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中实属罕见,其文化历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国内外众多大中型城市进入了后工业时代,逆工业化现象日趋严重,由于产业机构的调整,大量工业建筑面临废弃与改造重建。而目前我国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通常局限于空间功能的置换或表面的更新维护,再利用策略也大多拘泥于功能性、艺术性的改造。而生态化建设日趋成熟,生态理念逐渐为人所重视的当今社会,生态性改造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旋律。在重视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与
学位
Guanabacoa作为古巴首都哈瓦那重要的城市历史中心,在古巴改革与开放的进程中,正需要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以通过旅游经济推动地区发展。  本文首先对Guanabacoa历史中心的历史与建筑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盘点本地丰富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资源,为本地区的城市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接着,对本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现状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按照广场与道路的分类对主要空间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到广场
如今,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量愈来愈高,而建筑的使用价值正是其所包裹的内部空间。可居住空间与地球上其它资源一样,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在城市里,对封闭的私人空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这是以消耗公共空间为代价的。人类的活动大多是临时的,有时限的。  在当代社会,个体对一个建筑空间的使用仅发生在一天中的某一段时间。  暂时不被使用的建筑任然包含宝贵的可利用空间。今天的建筑要适应不同的特定情况。文章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