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冷地区高密度住宅街坊布局形态与土地效用、外部微气候和建筑群能耗的关联性研究——以上海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重要理念之一,要求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绿色”有高生产效率、高生态效益、可持续之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本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力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提出不仅具有高建筑容量产出,又兼具良好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风貌的布局形态解决方案。针对当下的城市环境问题,国内外研究从集约用地、公共交通、功能混合等角度提出了城市规划解决策略,作者十分认同上述方向的解决策略,更希望从多学科角度对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补充策略,提出城市设计可运用的布局形态策略。
  本文主要由研究起因、基础理论、研究内容、评价及关联度分析和研究结论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和解决办法。第二部分对高密度城市、绿色住宅街坊、住宅建筑形态布局、土地利用效率、住宅街坊建筑群能耗和街坊间室外微气候等方面做基础研究。第三部分选择合适的研究样本,测评研究样本的节地程度,利用LadybugTools对样本做街坊间室外热舒适度和建筑群能耗测评。第四部分对样本的绿色性能进行分析评价并研究指标的关联性。第五部分选出最优样本、提出理想模型,最终提出城市设计层面策略和建筑层面策略。
  本文希望对住宅街坊的绿色性能进行研究,讨论出街坊尺度合理,节地性能高,室外舒适度适宜和街坊建筑群能耗低的布局形态方案,提出科学的技术指标指导城市设计。
其他文献
随着始于2016年国家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政策引导下,在近两年贵州以其特有的文旅产业和少数民族文化,城乡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黔东地区传统村落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居建筑模式发生了深层次的转变。传统民居在没有严格的规范控制下,主动使用一切可利用的被动建造技术,在使用最低能耗的情况下适应当地冬季湿冷、夏季湿热的气候条件。然而,随着经济起色与中国的粗放式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传统村落民居的发展思路出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的不断更新,位于城市核心区的旧有铁路旅客车站(以下简称“铁路客站”)站前广场的更新改造被提上议程。作为铁路客站的配套空间,站前广场与铁路和铁路客站的运作息息相关,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承担着多样的功能与活动。但一方面由于原有设计上的滞后和缺陷,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突破、铁路出行人流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的升级,旧有站前广场已成为城市中的灰犀牛,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制约了铁路客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街道空间被居民自发进行非正规的更新和使用。同时,随着城市更新方式的转变,这种自下而上的对街道的非正规改造开始引起关注。  本文选取了上海典型的非正规性街道——老城厢西南片区街道,基于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访谈等手段,研究非正规性街道空间的优点和缺点,并讨论针对性的街道空间更新策略。  研究首先明确了非正规性、非正规性街道空间等基
学位
在我国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扩充专业体育设施的背景下,足球,作为一项在我国历史悠久且广受人喜爱的运动,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5年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里程碑式地确立了中国足球三个阶段的发展战略,以世界杯的申办为远期目标。2016年出台的《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更是在对完善制度体系、建立校园足球等青训机制作出要求的同时,将足球场地设施的建设重点提出。然而目前,由于我国专业足球的职业
本研究在“站城协同”的背景下对大型铁路客站的站域展开研究。由于这一城市区域涉及了城市中的多个维度、多种要素和多层结构,难以全面把握和准确设计,因此本研究引入了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要素的组织来反映站域内的其他维度。本文在对“站城协同”相关的TOD理论、圈层理论、节点-场所理论以及站域空间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作为研究载体,同时引入物理学中“耦合”的概念,通过研究站域空间的耦合来研究“站城协
学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向苏联学习在基础建设方面兴建了大量教育建筑。上海在1950年代兴办了大量高等学校,这些校园建筑成为了研究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案例。  由于目前上海已知的1950年代高校建筑研究都集中在同济大学,其他高校如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建筑实践尚未可知,且所研究的建筑都为历史典型性建筑,如文远楼、南北楼、西南楼、大礼堂等,而大量建筑未被研究,因此本论文对上海1950年代高校的大量性建筑进
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后,现今中国部分城市已经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各个城市更加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和既有建筑的利用,无论是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还是年代稍近的现代建筑,都是城市发展的记录者。随着时代更迭,现代建筑遗产逐步开始受到关注。  上海乃至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现代建筑遗产是该时期国家发展的物质载体,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40年来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
阿斯普隆德作为瑞典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建筑师,其作品经历了现代建筑转变发展的时代,呈现出多样的建筑表达,并且在北欧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长期以来,在现代建筑史学的书写中,阿斯普隆德和他的作品处于边缘状态,直到他逝世一百周年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上升,他的作品才被再次发现并获得更高的评价。  本文选取阿斯普隆德的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兼之阿斯普隆德其他作品的对比分析,以此挖掘阿斯普隆德的
明朝建国之初,倭寇猖獗,山东的海防体系还不完善,沿海一带时常遭其侵扰。为强化海上防卫,明朝统治者设置卫城所城等海上防御设施来加紧沿海防卫,即海防卫所制度。史料记录,从明朝起,威海就创立了完善的兵农结合的营、卫、所海防编制,境内设宁津所、寻山所、百尺崖所、海阳所四所与威海卫、靖海卫和成山卫三卫。满清夺取政权以后,拉开了裁卫并所的序幕,撤兵房为县置,海防卫所的官兵有的弃军从田,留在此地成家立业,海防设
学位
本文以“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为样本,梳理其历代重建背后的动机与指导思想;并通过分析重建观念的演变,结合现代遗产理论,理清楚历史文化名楼的价值逻辑。  名楼的历史价值分为“本体性历史价值”和“符号性历史价值”两种类型,对于大多数屡建屡毁的名楼来说,符号性历史价值是其核心价值。  古代名楼重建中虽有“复旧”的观念,但其实是要恢复一种由人们的怀念与传颂塑造出来的意象或者氛围,而并非原模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