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橡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_00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填充颗粒已深入到纳米尺度,成为发展新型高性能材料的新方向,而纳米颗粒所带来的纳米效应,使得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不同于一般材料的优异的性能—既增强又增韧,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大多是在准静态条件下获得的,而在大多情况下材料可能需承受冲击/爆炸载荷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一个宽广应变率范围(从准静态到冲击动态)来认识纳米粒子的增强增韧效应及其机理。针对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的橡胶/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其中纳米橡胶颗粒的含量分别为0%、3%、6%和9%,本文做了以下研究:首先分别利用霍普金森压杆(SHPB)和MTS液压伺服材料试验机进行了纳米橡胶填充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动静态压缩和拉伸实验,研究了其从准静态到动态(应变率为: 10 ?3 / s ~10 3/s)的压缩力学性能,以及准静态下拉伸力学性能,同时基于实验结果,分析并给出了纳米橡胶颗粒对环氧树脂基体材料增强和增韧效果,以及探讨了其增韧机理;然后采用细观力学模型计算了微米级橡胶颗粒填充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并将实验结果与细观力学方法预测的性能进行比较,以探讨纳米级橡胶颗粒对基体材料环氧树脂的改性效果;最后,为描述环氧树脂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采用弹簧和粘壶模型的组合构建各含量下纳米复合材料的率相关、非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随纳米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加;其韧性则随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具有较好的增韧效果。同时由细观力学模型得到的结果可知,本文实验所测得的不同纳米颗粒含量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均高于理论计算值,因此可以认为纳米颗粒填充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比传统的微米颗粒的填充增强效果明显,也说明在分析纳米颗粒对复合材料力学行为影响时,必须考虑纳米效应。最后采用朱王唐模型描述环氧树脂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率型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并能较好的和实验结果相吻合。
其他文献
超高温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优点,可用作高温下服役的结构件,也是未来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比较有前景的材料,在核工业中也获得了应用,在高温工程方面得到越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目前,关于超细粉煤灰混凝土的流变性能研究尚处于试验阶段。本文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
见字如面?是的。至今,当我每每忆及故旧亲朋时,常常奔来眼底的,便有自己甚为熟悉的他们的手迹--那种用毛笔或硬笔写在信笺上的字迹。那一霎,只要我愿意,我还会随时从书柜的某
变压器能否稳定运行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因此对变压器保护的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要求更为苛刻,必须根据变压器的容量和重要程度并结合可能发生的各种类型的故障和不正常工作的情况,装设具有更优良的性能、更高可靠性的继电保护装置。但近年来变压器保护正确动作率却一直不高,造成变压器保护误动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如何有效的鉴别励磁涌流,同时变压器保护输入的模拟信号量较之线路保
由于能源紧缺及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光伏发电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虽然光伏发电接入电网后优势巨大,但会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特别是孤岛的出现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危险,因此,孤岛检测功能必不可少。本文研究了被动型和主动型孤岛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分析参数变化对检测性能的影响,并针对不同原理的检测方法混合使用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孤岛效应以及被动型检测方法。通过电网断开后功率缺额对电压和频率的
复合材料夹芯结构主要是通过粘接剂把芯材和蒙皮粘在一起,形成夹芯板。根据夹芯结构所使用的芯材种类和形式的不同,夹层板可分为:泡沫夹芯结构,蜂窝夹芯结构,梯形板夹芯结构
面对大数据科学潮流,统计学与数据科学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本文以科学探讨的态度,详细分析当下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发展情况,面临着哪些挑战。面对这些影响,统计学又是以
针对目前单台感应加热装置网侧功率因数低,且电流波形畸变严重的情况,本文以100kW/400kHz感应加热设备的实体参数为依据,首先,对加热装置在三种特殊负载情况下的网侧功率因数进行了详细理论分析;其次,搭建了一个感应加热装置简化仿真系统,详细研究了感应加热设备在恒负载情况下网侧的无功及电流谐波含量变化规律,并针对其无功及谐波特性设计了一套(TSF+固定补偿)型补偿方案,然后搭建了整个补偿器的仿真模
在人类面对的众多自然灾害中,地震的破坏力和给人类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均位居榜首。由于地震的复杂性,目前,实现地震三要素的准确预测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使之成为世界性的科
作者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发现各个交通设计院采用的设计模式差异很大,由于采用得方式和标准不统一,在部分路段存在着设计标准过高,隧道供电照明通风设施配置过高,造成了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