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查阅和整理与失眠中医药治疗相关的文献,挖掘出失眠中医药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
2.通过观察失眠症(痰热扰神型)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对依据清痰宁神法总结出的经验方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有关临床评价,为缓解患者症状、推广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1.基于Gephi和CiteSpace软件对近10年失眠的中医药文献进行挖掘,提取文献数据进行知识图谱构建及分析。
2.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观察2019年5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门诊的18-65岁患者,试验入组为符合失眠症(痰热扰神型)诊断标准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的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入对照组(黄连温胆汤组)、治疗组1(清痰宁神方组)、治疗组2(香附温胆汤组),三组各12例,共36例。三组患者均连续服药4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各复诊随访一次。观察三组组患者治疗前后辩证论治信息观察表、Spiegel睡眠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的变化,评价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痰热扰神型)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观察受试对象用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询问具体用药感受,来评价其安全性。
结果:
1.近十年失眠的中医药研究领域文献数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黄俊山、汪卫东、王平等人为高产研究者,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合作网络较为密集,关键词“痰热内扰”从2015年开始突现,焦虑性失眠、归脾汤等聚类关键词研究频次较高。
2.研究实际纳入病例36例,脱落1例,实际完成35例,其中对照组12例,治疗组24例。主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指标对照组临床痊愈率0%,显效率8.3%,有效率75%,无效率16.7%,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痊愈率4.2%,显效率41.7%,有效率45.8%,无效率8.3%,总有效率为91.6%,两者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略有差异,两者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睡眠情况临床疗效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8%;对照组痊愈率16.7%,显效率16.7%,有效率58.3%,无效率8.3%;治疗组痊愈率16.7%,显效率4.2%,有效率70.8%,无效率8.3%;两组间总有效率稍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疗效指标:PSQI评分、ISI评分均显示治疗后各组PSQI评分、ISI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SAS、BDI两组间在基线及末次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指标:本研究不良反应共发生4例,其中对照组1例,治疗组3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十二导联心电图等均未发现异常。
结论:
1.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在不同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强,对区域资源的整合需进一步提高,以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进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2.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课题组依据清痰宁神法总结出的经验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大样本临床试验提供前期证据,对中医经典方剂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查阅和整理与失眠中医药治疗相关的文献,挖掘出失眠中医药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
2.通过观察失眠症(痰热扰神型)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对依据清痰宁神法总结出的经验方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有关临床评价,为缓解患者症状、推广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1.基于Gephi和CiteSpace软件对近10年失眠的中医药文献进行挖掘,提取文献数据进行知识图谱构建及分析。
2.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观察2019年5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门诊的18-65岁患者,试验入组为符合失眠症(痰热扰神型)诊断标准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的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入对照组(黄连温胆汤组)、治疗组1(清痰宁神方组)、治疗组2(香附温胆汤组),三组各12例,共36例。三组患者均连续服药4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各复诊随访一次。观察三组组患者治疗前后辩证论治信息观察表、Spiegel睡眠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的变化,评价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痰热扰神型)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观察受试对象用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询问具体用药感受,来评价其安全性。
结果:
1.近十年失眠的中医药研究领域文献数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黄俊山、汪卫东、王平等人为高产研究者,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合作网络较为密集,关键词“痰热内扰”从2015年开始突现,焦虑性失眠、归脾汤等聚类关键词研究频次较高。
2.研究实际纳入病例36例,脱落1例,实际完成35例,其中对照组12例,治疗组24例。主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指标对照组临床痊愈率0%,显效率8.3%,有效率75%,无效率16.7%,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痊愈率4.2%,显效率41.7%,有效率45.8%,无效率8.3%,总有效率为91.6%,两者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略有差异,两者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睡眠情况临床疗效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8%;对照组痊愈率16.7%,显效率16.7%,有效率58.3%,无效率8.3%;治疗组痊愈率16.7%,显效率4.2%,有效率70.8%,无效率8.3%;两组间总有效率稍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疗效指标:PSQI评分、ISI评分均显示治疗后各组PSQI评分、ISI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SAS、BDI两组间在基线及末次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指标:本研究不良反应共发生4例,其中对照组1例,治疗组3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十二导联心电图等均未发现异常。
结论:
1.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在不同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强,对区域资源的整合需进一步提高,以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进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2.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课题组依据清痰宁神法总结出的经验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大样本临床试验提供前期证据,对中医经典方剂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