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惠金融是强调用可负担的成本为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提供适当和有效的金融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全球受到高度重视。目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相关政策和措施已得到落实并已取得相应成效:中国银行网点数量逐年增加、银行网点覆盖范围逐年扩大,覆盖率提升、倡导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改善小微企业等领域的融资难问题,但仍存在金融资源更多的向大城市集中、正规金融服务普及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使我国普惠金融更包容、更好的为需求者服务,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的普惠金融涵义及具体服务对象进行阐述。针对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将中国与美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情况从储蓄和信贷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全球Findex调查数据对中国和美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进行T统计检验,从银行账户的拥有情况和储蓄卡借记卡的使用情况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开通银行账户的数目明显多于中国,且中国储蓄水平高于美国、中国信用卡办理人数低于美国。结合我国储蓄与信贷市场发展现状,应用决策树的方法对中国普惠金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个人特征方面对普惠金融推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是否为劳动力等个人特征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正规金融发展,例如受教育程度越高,正规金融账户使用率越高;更低的收入水平将阻碍对正规金融账户的需求和使用;放松一些限制会对个别亚群体(如女性)产生影响。同时借助数据,依据个人特征将目标群体进行分类,同时加入个人特征交互特征项,通过构建Probit模型,分析中国目前发展普惠金融的进程中,不同群体对正规金融的账户持有及使用与服务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正规金融服务对青年、女性和低收入水平群体的普惠程度有限,且受教育水平提高和就业提升可以有效促进金融的普惠发展。此外,为探究在中国普惠金融的推进过程中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行业的发展影响,建立Heckman两阶段模型,选取个人特征、经济特征、借贷成本和用途特征四个角度,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储蓄借贷的影响因素和借贷需求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家庭的文化程度、家庭的收入水平以及金融服务环境对用户选择正规金融的影响为正向促进的,其对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影响为负向抑制的;无论是对正规金融服务的选择还是对非正规金融服务的选择方面,用户的年龄对借贷需求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是否为劳动力则是负向影响,收入来源也是对正规金融和对非正规金融需求选择的影响因素,以生活为目的的借款对正规金融的借贷需求较少。针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所得结论,对中国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如下合理化建议:(1)均衡发展正规金融机构储蓄与信贷水平,倡导市民积极参与正规储蓄与信贷,改变传统金融与消费观念。(2)中国当局仍可以通过消除与性别、收入、年龄和教育有关的障碍来增强正式账户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这些障碍都构成了更长期的问题,不容忽视。(3)重视对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包容度,改善女性在金融发展中受到的金融排斥现象,提升受教育程度、保证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是促进金融发展的直接途径。(4)国家应降低准入正规金融机构的门槛,同时相对降低贷款率,促进包容性政策可以增加个人认为金融服务在其所能及范围内的可能性,使用户更易获得金融机构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