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生活中,褐色系面料在服装中的运用非常普遍。本文对我国古代染褐色的植物染料及其染色工艺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挖掘、弘扬传统印染技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选题对倡导绿色环保生活理念、促进植物印染工艺研究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笔者大量查阅有关褐色系植物染料的研究文献,未发现有对古代褐色系染料及其染色工艺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确定选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褐色系植物染料的相关史料,首先从文化史角度理解褐色系,对褐色系的定义、文化形象分别阐述,对传统褐色系的色名进行史料考证与整理汇总,并结合植物资源学等相关知识介绍褐色系植物染料的种类。从农业史的角度考察古代褐色系染料作物的种植起源、栽培技术、采收与储存。此外,通过对明清时期方志史料搜集,考察这几个时期部分常见的褐色系染料在全国的地域分布概况。不仅如此,结合方志和古籍文献的记载,梳理出几种染材的历代地域分布概况,考察范围更为广泛。明代,荷的种植分布已经遍布整个中国,荷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植物。明清时期,鼠曲草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也很广泛,华东、华南、华中等各地均会出现。明清时期,薯莨多分布于广东省内各县镇。栗子和石榴自战国时期出现,在历代中均有栽培及发展。栗子多分布于北方的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石榴较为集中的分布于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安徽、云南、四川等地。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了古代褐色系植物染料染色技艺,先从宏观视角观察中国古代染色技艺历史演变和染色技艺。在此基础上,结合史料记载,研究褐色系植物染料的染色工艺,其中包括单染法、还原法、套染法、媒染法,媒染法中还有预媒染法、同浴媒染法、后媒染法等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褐色系植物染色工艺模拟试验研究,从试验前期的工具与材料、模拟试验的操作与分析到试验后期的测色分析,都有详细的阐述。在模拟试验过程中,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条件,尽可能缩小色相范围,找到最佳的染色工艺条件及环境状态,借此了解古人对色彩的感觉,从而达到模拟古人染褐色工艺的目的。试验后在标准光源下目测分析,并结合测色仪测定的指标数据,通过两者的对比研究,得出的试验结果吻合度高,合理性强,并得出最能体现染色色相趋势的参数。目测到茶褐、明茶褐、暗茶褐色相近似,藕褐、艾褐色相近似,我们会发现其测色仪测定的H指标平均数值基本相似。目测发现茶褐、枣褐、藕褐、暗茶褐和红茶染的砖褐都呈暖色调,椒褐、艾褐、荆褐、明茶褐和绿茶染的砖褐都呈冷色调。根据系统测定结果,发现上述呈暖色调的褐色其颜色都在红黄轴上,呈冷色调的褐色其颜色基本都在黄绿轴上,有少部分在红黄轴上,不过数值很低。目测发现枣褐、暗茶褐的颜色比较暗,砖褐色颜色比较明亮,对应系统测色结果,我们发现上述较暗的褐色其L值较低,即明度较低,颜色明亮的褐色他们的L值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