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检查在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3.0T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0例,正常无症状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心脏磁共振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其中12例出现肥厚心肌节段心内膜下低灌注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各种检查方法之间间隔均小于2周,且间隔期间没有心脏事件发生。心脏磁共振检查内容包括心脏形态成像、左心室功能成像、心肌灌注成像、心肌活性成像。应用Argus心脏功能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EF),其结果与超声心动图测定射血分数结果对比分析,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测定左心室心功能的优势。应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比较非梗阻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正常无症状对照组射血分数的差异,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改变。对比分析心肌灌注成像心肌肥厚节段心内膜下血流低灌注区域与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关性。对比分析心肌活性扫描异常强化节段与心电图异常改变特征。结果:依据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肥厚心肌累及部位的不同来划分,室间隔肥厚占31例,心尖部肥厚5例,弥漫性肥厚2例,左室中部肥厚2例。依据是否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19例,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1例。40例HCM患者心脏磁共振检查所得EF均值(70.60±9.77)%高于超声心动图检查所得均值(59.55±4.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性HCM患者EF均值(79.93±5.23)%明显高于无症状对照组(63.48±8.4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梗阻性HCM患者EF值(64.12±8.51)%与无症状对照组EF均值(63.48±8.47)%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本组共有12例出现肥厚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心肌血流低灌注,冠状动脉CTA成像结果均为阴性。20例患者心肌活性成像出现延迟强化,其中14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结论: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作为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及准确测定肥厚型心肌病心功能的检查方法。心脏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心肌活性成像可以评估HCM是否存在微循环障碍及是否存在心肌纤维化,对于肥厚型心肌病风险评估、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预防猝死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