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纺织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bb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纤维素(BC)作为一种自然界含量丰富,对环境友好的天然纳米纤维材料,已经引起了各领域学者的关注。BC是通过细菌分解D-葡萄糖产生的一系列连续宽度为50-80nm、厚度为3-8nm的纤维,组成的三维多孔微型网状结构的带状物。BC具有高的纯度和结晶度、优异的吸水性和机械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生物亲和性等性能,其高的长径比和含量丰富的羟基可以通过较强的相互作用轻松地负载不同纳米结构物质(例如无机和导电高分子纳米粒子或纳米纤维)。本论文利用BC膜为基材,通过负载埃洛石(HNTs)或芳纶纳米纤维(ANFs)来制备复合膜,或通过TEMPO氧化后来制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BC膜为基底,添加无机填料HNTs,均匀混合后通过真空抽滤制备BC/HNTs复合膜。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当HNTs与BC的质量比为1:150时,制备的BC/HNTs-150复合膜离子电导率可达到5.13m S?cm-1,孔隙率达到83.0%,吸液率达到369%,拉伸强度达到84.4MPa,远高于纯BC膜,在0.2C的倍率下充放电,装有BC/HNTs-150复合膜的锂离子电池(LIBs)放电容量达到162 m Ah?g-1,循环100次后容量保存占95%。(2)利用BC膜为基底,添加纳米纤维ANFs,均匀混合后通过真空抽滤制备ANFs/BC复合膜。在ANFs质量占混合液总质量的2%时,2%ANFs/BC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高于纯BC膜,离子电导率高达12.54m S?cm-1,孔隙率达到83.9%,吸液率达到303%,装有2%ANFs/BC复合膜的LIBs放电容量达到157m Ah?g-1,循环100次后容量保存占93%。(3)利用BC膜为基底,通过TEMPO-Na Br-Na Cl O体系氧化BC纤维制备TOBC隔膜。制备的TOBC1.0膜在吸液性、孔隙率、润湿性、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电导率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其中拉伸强度达到97MPa,孔隙率达到91.1%,吸液率达到339%,同时,装有TOBC1.0膜的LIBs放电容量达到166m Ah?g-1,循环100次后容量保存占94%,具有良好的速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其他文献
丝茅(Imperata koenigii(Retz.)Beauv.)为热带、亚热带地区草坪常见恶性杂草,入侵后造成草坪群落结构破坏,草坪景观被毁,致使草坪退化,同时带来潜在生态风险,尚无有效可行的防治方法。针对此种问题,开展入侵途径、生长发育及抗性机理研究,是控制丝茅入侵、限制散播扩繁和制定防除措施的基本要求。试验通过设5个密度(14株/m2、28株/m2、42株/m2、56株/m2、70株/m2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具有工质清洁,循环效率高,能量密度大,设备体积小等优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由于循环工质跨越临界点时存在相变潜热现象,故该系统的电机-涡轮-共轴转子以及密封系统也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布雷顿循环的透平、压缩机的微尺度干气密封中,S-CO_2干气密封因其自身物化性质的优越性而被作为密封首选。但由于S-CO_2的物性参数在临界点附近呈高度非线性,这大大增加了S-CO_2干气密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由外源性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rh TGF-β1)诱导的Apo E-/-小鼠脾脏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Tregs)与小鼠系统性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探讨小鼠外周Tregs对颈动
污水处理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剩余污泥的产生。一方面,剩余污泥中的各种有毒有害残留物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合适的处理。另一方面,其富含有机质,因此
分析城市道路汽车碰撞护栏事故发现,汽车与隔离护栏碰撞后,护栏横梁容易形成开口薄壁长管结构损伤车体,甚至侵入车内对乘员造成伤害。被研究较多的是护栏上横梁穿透车前挡风
本论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从日本处理有机废弃物中分离筛选)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对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R-4培养液
在火电厂里,燃煤火力发电厂的气力输灰系统通常能耗较多。我国火电的气力输灰系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的就是整个控制运行过程当中,仅满足输灰的功能,而对节能的要求却
蟹壳附加值较低,长期以来被视为废弃物随意抛弃,由此造成生物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沿海地区的环境污染。废弃蟹壳资源化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唯一出路。本研究以废弃蟹壳为吸附剂,通
为了提高镁合金微弧氧化单次处理的表面积,加快技术的推广与转化,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进一步的开发。而在实验中发现:由于工业生产中工件的表面积远大于科研用的小试样,二者的
甲苯作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常见的一类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如何有效降低甲苯浓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研究发现,直接燃烧去除甲苯所需的温度较高,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