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庞德翻译思想再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ouwg_zhouwg_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艾兹拉·庞德对美国诗歌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是一名诗人,而且还是翻译家。国内外学者对于庞德的翻译毁誉参半。一些学者对他的创造性翻译予以较高的评价,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庞德本人不懂中文(至少在前期是这样),其翻译中创作的成分过多,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并对他翻译中的不忠实予以大力批判。本文以《神州集》为个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来重新研究庞德的翻译思想及翻译方法。本文包括七个章节。第一章首先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第二章主要对庞德本人及其作为诗人和译者的主张和活动进行介绍。庞德在1913年发起意象主义运动,并提出意象主义三原则。1913年底,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笔记。他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意象与自己的诗学主张不谋而合,因此他从中选出诗歌十九首,并于1915年出版《神州集》。诗集出版后,在英美诗坛大受欢迎,饱受赞誉。第三章介绍了解构主义及其翻译理论。主要选取了几位主要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言人及其理论。第一个是本雅明和他的“纯语言”和“来生”;第二个是德里达的“延异”与“痕迹”以及“原作的生存”;第三个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及其“归化”、“异化”的翻译方法。尽管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基本点:他们都怀疑并试图解构结构;他们都否认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确定性;他们都主张意义的派生性、开放性和不同。第四章对庞德的翻译思想进行研究。庞德认为,翻译即是创作。他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实现“语势”的转移,而这是通过“闪光的细节”来实现的。庞德将诗分为三类:声诗、形诗和理诗。他认为声诗和理诗不可译,而中国诗是形诗的典范,是可译的,在翻译过程中失去最少。庞德对诗歌翻译的标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实,而是“美”和理想的“效果”。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分析了庞德在《神州集》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在语言方面,他大胆创新,采用“阐释性翻译”,通过突出意象,努力寻求“人类情感的等式”,释放“语势”。翻译中,他模仿中国句法,省去动词及连词,采用了韦努蒂所说的异化的翻译方法,保留了原作浓郁的异域特色。文化方面,他使用了音译、注释及对典故意义的泛化来实现其翻译。第六章介绍了《神州集》在西方的接受情况及其对美国诗歌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抒情、节奏、主题和用词等方面。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尽管一直以来,庞德的翻译因其“不忠实”而受到国内诸多学者的批评,但是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神州集》的翻译是成功的。它很好地体现了庞德的翻译要求,得到西方读者的认可,并对译入语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赋予了中国诗歌新的生命。本文进一步指出,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为实现翻译要求,翻译者有权利并应有能力选择翻译对象以及翻译策略,进而译出符合翻译要求的译本。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传统的语言对等已不再是翻译批评的唯一标准。翻译批评应拓宽其视域,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评价翻译得失。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会议
本文是从“受影响”的观点对日语被动句进行把握的。日语被动句用法多样,与中文被动句有很多不同,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大难点。从意义上对日语被动句的分类主要有两种分
依靠传统教学模式的英语听力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高职院校主要采取以教学目标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学目标或知识控制着教学资料的选择、组织、实施和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是语言学习和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人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情感因素在认知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倍受关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也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目前,研究者们已经从认知的角度为意象图式下了定义,确定了其功能及其在认知和概念化中所起的
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已经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自主学习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焦点。学习者自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和着重培养这一观点已被广为接受。随着学习者
期刊
语用能力的培养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在传统外语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外的语际语用学研究大多集中在第二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语用能力的“习
在传统室内乐的历史发展中,勃拉姆斯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称他为室内乐大师,是因为他不仅在常规的室内乐体裁中,而且在相对来说并不主流的室内乐体裁(例如比较边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