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探索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che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显性采访,隐形采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一方面它是舆论监督力量的重要途径,是媒体参与竞争的秘密武器;另一方面也是最容易产生纠纷的采访形式:隐性采访的特殊“欺诈”性质的行为模式极容易导致新闻侵权的行为发生,一旦涉及到侵权问题,记者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这对绝大多数只具有单一采访动机的记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源于国家缺乏一个关于隐性采访的明确的法律性界定,记者的合法性行为指导是一片空白,随着新闻事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隐性采访的频繁使用,更加据了这种空白。因此笔者看到了探索这片空白的意义所在。  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概念和特征出发,通过对其历史与现状的考察,以及对隐性采访的法律定性,发掘其中存在的权利冲突,引入利益协调机制,划分出一条防止隐性采访侵权的合法性边界。最后提出通过新闻行业自律以及制定新闻类法律来加强规范隐性采访行为,防止其对国家公权力以及隐私权的侵害。  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隐性采访的概论:即从新闻学上去界定隐性采访,从新闻学上的隐性采访的特征出发,通过对其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剖析出其盛行的原因,以及其存在的一种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是隐性采访的法律定位:通过分析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以及存在的法律意义,找到其可能导致隐性采访侵权的各种权利冲突所在。  第三部分是隐性采访的法律性边界:一旦找到了权利冲突本质就可以根据这个冲突本质有目的地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即预期的划定隐性采访不能涉及的法律禁区,和事后可以免责的理由。让记者在这个划定的范围的范围内工作能够得到免责,同时也减少对无辜受众的隐私权伤害。  第四部分是规范隐性采访,防止新闻侵权:这一部分属于对策篇,从新闻行业内部和法律角度来制定策略,即根据新闻媒体的行业特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自律性规范,让记者的行为更加规范的同时,加强新闻立法的建设,让隐性采访的各种规范性要求被法律这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载体加以保存和控制。
其他文献
“人口红利”造就了“中国奇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发展都先后经历了人口转变过程,如今伴随着今全球进入高龄化,其所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航站区工程航站楼结构施工中为提高混凝土品质,通过模板设计、脱膜剂的选择、混凝土的最佳配比和对水泥、砂、石原材料的控制等技术措施,以及精心施工,
2009年至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陷入严重干旱,有舆论将之归咎于中国在湄公河上游澜沧江段建坝开发水电所致,使湄公河水争端再度成为焦点。澜沧江的水电资源是中国开发
企业合并是市场发展形成规模的内在需求,也是竞争机制带来的必然后果。同时企业合并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企业发展带来利好的同时,也容易引发控制市场、增加市场进入壁垒等一系列
不动产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我们不可能脱离不动产而生存;随着不动产交易市场的日益繁荣,作为不动产交易必不可少的法律保障手段,不动产登记制度也逐渐彰显其重要性;不
准确的横波测井速度是叠前地震反演和叠前地震属性分析的必要参数,然而实际生产中往往缺乏横波速度信息。文章针对川西Q地区须家河组中低孔隙度的特点,利用实测纵横波数据拟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总则第二条中明确: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标志
本文主要通过考察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力求比较详尽的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分析总结出阻碍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因素。东北
老挝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森林占全国土地65%以上,水能储量位居中南半岛首位,矿藏丰富,主要有铁矿、煤炭、铝土矿、铜矿、钾矿、金矿、铅矿、锌矿、石英矿、石灰石矿、高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