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崇善寺大悲殿建筑形制及保护技术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i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结构演变,建筑营造技术逐渐趋向成熟,形成了完整的模数制度体系,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的特殊体系。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但这些建筑均是某一特定时期文化、历史的见证者。当前社会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许多残损、破败的古建筑得到修缮,得以继续保存。我们应当不断加强人们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做到全面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的长久的保存,让古建筑文化代代传承。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虽然经过修缮能够得以保存,但古建筑终究是有寿命的,如何能保留其所有的信息,让建筑长久的延续下去就需要结合现代技术。要实现建筑的保护,首要的就是对其建筑本体结构特点进行完整的、明确的把控,通过对建筑的结构特征、比例特点进行研究,了解建筑状况,保证修缮过程的准确性。同时,古建筑在修缮施工过程中不同构件、不同材料工艺、不同残损情况、不同结构的信息复杂、繁多,包括材质、尺寸、残损程度、残损位置、修缮措施等,传统的信息保存方法多数是以文字描述、图片信息并与AUTODESK CAD、Sketch Up等软件结合记录,这种传统的古建筑信息管理没有对传统建筑的信息进行系统性的归档,给资料提取、查阅、对比研究及后续维护管理上造成了较大难度。BIM技术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古建筑保护技术道路,BIM技术拥有随时提取、添加、更新信息的优势,将传统建筑的历史信息、材质、残损信息、修缮信息等综合到同一平台中,实现信息之间的系统化、一体化管理,在修缮施工时随时查看,提高效率的同时避免出错,并且结合BIM技术还能实现传统建筑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为传统建筑的保护提供思维策略。本文通过大悲殿历史演变梳理的基础上,对大悲殿的建筑形制进行研究,把握建筑的整体比例关系,同时记录大悲殿的残损情况,并分析其残损原因,基于此建立起残损信息模型,对残损现象进行记录与表达,最后提出针对性的修缮措施。本文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通过查阅文献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第二部分是对山西明代建筑特点的总结和概述,首先以明代建筑大木技术发展特点为切入点,然后分析了山西明代建筑发展过程,并对明代建筑特点总结,最后在碑刻及文献资料的研究下,对崇善寺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了解大悲殿的前世今生。第三部分是对大悲殿现状的研究,包括第三章建筑形制研究和第四章残损现状及成因分析两章。首先是对建筑营造尺度、平面尺度、立面比例、剖面构成、斗栱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大悲殿的整体比例关系,明确大悲殿的结构特点、时代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是在现场调研、勘察的基础上,对大悲殿的残损现状及原因分析,并明确大悲殿的价值。第四部分是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悲殿保护技术的研究,包括残损信息模型搭建以及保护修缮措施两方面。第五章是在建筑形制和残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REVIT平台,建立大悲殿残损信息模型,实现残损信息的系统化管理,并利用Revit包含的扩展功能,直观的表达残损情况,第六章根据现状研究,在“原工艺、原形制、原材料”修缮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修缮措施,保证修缮过程的顺利进行,更好的保护古建筑。本文希望通过对大悲殿现状情况探究,整理、分析大悲殿在建筑形制上的特点以及具体残损情况,针对其特点,运用合理的技术妥善保护大悲殿,并对今后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红色古村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和反映特定时代特征的村落,其理论研究应成为村落保护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红色古村不仅蕴含历史文化遗产共同的价值,而且具有红色革命精神的特殊价值。山西因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军事背景,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部辗转于山西各地,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古村,古村内有许多价值较高的革命历史建筑,其历史和军事地位不言而喻。近些年来,人们对红色古村保护的重视进一步
拥有数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古建筑,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瑰宝。现存的古建筑在经历过多次地震后依然能够屹立不倒,这足以表明中国古建筑卓越的抗震性能。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古建筑木结构柱脚会出现糟朽、材性劣化等残损,对古建筑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柱脚材性劣化对古建筑木结构力学性能、抗震性能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本文根据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污染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在工程建设中,岩土工程材料被典型污染物影响后,其抗压强度降低、结构变化导致材料丧失利用价值,所以岩土工程材料污染后力学性质的变化是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赤泥-煤系偏高岭土地聚合物物理力学性质与机理研究[51879180]开展系列研
大宽厚比薄柔H形钢构件由于其截面肢宽腹薄,在同等截面面积下拥有更大的回转半径、抗弯刚度和屈服弯矩,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被应用于轻量化的低多层钢框架体系中。然而由于薄柔H形截面的板件宽厚比较大,其破坏模式主要由板件的局部失稳所主导,因此导致构件的延性以及耗能能力偏低,难以充分发挥其塑性变形能力,阻碍了截面塑性铰的形成,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为得到轻量化钢框架体系合理准确的“低延性-高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积淀,通京大道和榆盂道贯穿全县,东至阳泉市,西接榆次区,北入盂县,作为我国古代连接第二、三阶梯的重要交通线路,是晋冀、晋京通衢要道,具有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商贸往来等功能。沿线村落的形成、发展兴衰、经济、自然及社会环境、空间形态都深受古驿道的影响。对古驿道及沿线村落进行梳理以及人文脉络的整合,更为全面地了解道路交通对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
金朝自公元1115年立国,至1234年,历时119年,国祚虽短,但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精彩纷呈的一页。山西作为金朝统治下的中心区域之一,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大量的木构建筑得以营建并保留下来,就全国现存金代木构建筑数量而言,山西占全国同期总量的80%以上,独树一帜。大定年间介于金朝中期,这一时期金国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思想文化繁荣,建筑领域同样颇有成就。据统计,山西现存具有确切历史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古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古城现有的空间形态。而对各个空间层级的空间形态研究,一直是空间句法最为成熟和经典的领域。空间句法认为,城市功能与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相关性,且空间形态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人的行为活动和思想意识具有反馈和影响作用,这与空间形态的定义相互契合。因此本文以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句法
我国建筑产业产生的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的占比中尤为突出。实行各项节能政策后,既有公共建筑仍然具备很大的节能空间。而既有公共建筑中,办公建筑由于其能耗占比大、节能策略不足等问题,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在逐步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除了不断开发城市空间以外,对城市现存的既有建筑进行改造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太原市许多九十年代、二十世纪初甚至更早建造的既有办公建筑存量很大,其办公条
目前,城市生活中的噪音问题日益突出,声环境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推广,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在有关历史街区声环境的研究中,以古城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以往有关古城的研究也大都是从视觉景观和历史沿革入手,很少有从听觉角度切入的探索,其声环境评价体系还不完备,相应的优化策略也仍未成型。文章选取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首先依据古城功能区划特征选取城内的四个研究样点为:火神庙、明清一条街、县衙博物馆和西巷,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乡村的收缩,而承载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也面临着逐渐衰败的困境;政府部门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力求扭转局面,数以千计的传统村落得到关注,但仍旧有矛盾产生。以文献收集、实地调研、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的方法对三交聚落的原真性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从而探寻适宜的保护发展策略。论文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传统聚落本身就是历史与文化的集成,对历史文化作首要研究是传统聚落的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