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制度的人性化研究——以自然人为中心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东西方的人性观大致都是围绕“人性善”还是“人性恶”展开讨论的。至近代西方,人们对人性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人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渴望平等、自由与权利正是人性积极一面的表现。自然人民事主体的标准从身份到性别、肤色等外部形态的演进过程,是民事主体范围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就是自然人对平等、自由和权利等人性积极一面不懈追求的过程。自然人民事主体地位演进的历史以及东西方的人性历史都表明,人性是近代民法的基础。近代民法就是以人性为基础,以平等、自由、权利等为价值取向进行体系建构和制度设计的。 近代民法顺应自然人的人性需要,确立了平等、自由和权利的价值目标。同时,基于近代民法理性主义特征,近代民法设计了具有理性和经济性特征的自然人民事主体形象。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现代人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诉求日益高涨,近代民法理性主义的弊端开始显露。建立于主体地位平等和地位互换两个基本判断之上的近代民法过度强调形式理性,忽略了现代人的实质正义诉求。近代民法人性化的时代性局限表现在社会现实中,就是现代社会出现了“人为物役”、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局面。 为了顺应现代自然人民事主体对实质正义的渴求,真正实现民事主体对平等、自由、权利的追求,民法应当“以人为本”,妥善处理民法理性主义的弊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要体现人性,也就是要以平等为本、以自由为本、以个体为本、以权利为本。因此,现代社会中的民法要确立“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的民法价值理念,在体例安排和具体制度设计中充分体现民法的人性化特征。我国民法典制定需要妥善解决近代民法的理论缺陷,并结合我国民法典立法的现实条件,树立合乎人性与时代的价值目标,只有这样中国民法典才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范式民法典。
其他文献
[本刊讯]由中国建筑学会承办的亚洲建筑师协会“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于2006年9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继1999年在北京成功举办“国际建协第20次世界建筑师大会”以来的
和平崛起,是中国在对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与对当代国际关系深刻变化的认识的基础上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政治决策层和国际关系学术界都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强、具有高度责任和风险的特殊服务行业,它能综合体现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状况。我国公立医院改革20多年来,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效,既有具
使用CATIA软件所建立的复杂地质模型,很难直接用于有限元计算,需要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前处理。提出了一种前处理方法:应用岩土参数加权平均法,并结合工程地质分析、有限元计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有许多烦恼,其中最大的烦恼就是胆小.rn我从来不敢跟陌生人讲话,不敢在上课时大胆地提意见,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还不敢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对选人用人问题,干部群众非常关注。十七大提出,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我们要加大力度,推进改革、深化改革、完善改革,真正取信于民。 Concernin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依据这一原理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各国的经济学家都曾针对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作过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体现的都是一般与共性,有关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尚缺乏深入、系统、
当民主与法治建设在中国成为潮流之后,在程序上的公正性也随之成为一种诉求愿望。自从听证制度首次在行政处罚领域适用后,这种被誉为“正义、公平”的程序在中国也有了广阔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