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chae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游动物是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网中,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捕食者,对浮游植物有摄食压力,所以控制浮游植物数量的增长。同时,浮游动物还是鱼类的饵料,从而影响渔业资源的数量。长江口是各种经济鱼、虾和蟹的重要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场。长江口各个分汊的分流量的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分汊的水文环境明显不同,其中最为明显就是北港和北支水域。然而以往对浮游动物的研究仅限于某一水域,没有对整体水域进行研究,本文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北港和北支水域,对两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生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的数据来源于2004年5、8、11月和2005年2月在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水域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通过采用优势度和优势种贡献率等生态学指标,同时结合逐步回归分析,讨论了温、盐与浮游动物总丰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就四季而言,浮游动物总丰度和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和温度负相关。而就单个季节而言,除了5月和2月落潮,总丰度和盐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相关关系不显著。调查水域优势种主要为河口半咸水种或近海种。北港的盐度约为0-5,表现为长江淡水特征;北支的盐度约为12-28,表现为长江径流和外海水团混合水团的特征。上述优势种的盐度适应和水团分布特征决定了长江口浮游动物分布的时空变化,即盐度较高的水域往往有较高的丰度,北支的总丰度和生物量均大于北港。此外,在长江口口内水域,水温较低的枯水期,浮游动物丰度高于水温较高的丰水期,温度的季节波动,以及主要优势种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是调查水域浮游动物总丰度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本论文通过物种多样性、累积优势度曲线等群落水平的指标和相似性检验分析(ANOSIM),对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及其主要优势种的差异,以及主要生态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港主要由潮汐影响的淡水和低盐水组成,北支由中、高盐水组成。春季,北港浮游动物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北支,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北支优势种种数较多,主要是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夏季,北港和北支的多样性较接近,但是种类组成差别较大,北港以中华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为主构成河口半咸水群落,北支以由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等构成河口低盐群落。秋季,北港的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北支,两个水域的群落差异明显,北港主要由中华华哲水蚤构成,北支由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近岸和外海种组成。冬季,两个水域种数和多样性均较低,群落差别达四季最小,中华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温度和盐度及其相互作用是决定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温度是造成研究水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由径流和外海水之间的消长引起的盐度变化是造成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区域变化的决定因素。
其他文献
本文对南海海域2006年冬季和2007年夏季两个季度月的今生颗石藻群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今生颗石藻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时空分布、群落多样性、季节变化,颗石藻颗粒态无机碳的现存量,以及伴生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南海今生颗石藻的生物地理分布情况。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热带边缘海,其宽广而相对封闭,具有自身的环流系统。在这些环流系统中,又存在各种中尺度涡旋。南海水体只有很
今生颗石藻是现代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成员之一,其拥有独特钙化外壳的生理生态特征,对于海洋碳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厘清中国海域今生颗石藻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对于中国海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对中国近海海域春、秋两个季节今生颗石藻多样性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借助电子显微镜对中国近海今生颗石藻进行形态学鉴定及其分类,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中国海域今生颗石藻名录并编
[摘要]在中国沿海,骨条藻属(Skeletonema)所属各物种是一种常见的赤潮生物,大量增殖时对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本实验从2010年1月份至12月份在厦门白城附近海域采集自不同时间的612株单株骨条藻培养,对部分株系进行核糖体大亚基LSU rDNA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后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或TA克隆测序分析,同时也对部分株系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进行形态学观察鉴定。本研究确定有六种骨条藻在厦
不饱和脂肪酸是机体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生物膜结构、机能、相转变、通透性的调节及相关过程的调控有重要作用。它还参与细胞生物化学反应、转运过程和细胞应激反应,影响脂肪代谢、寻靶作用、免疫反应、耐寒、抗氧化等生理过程。此外,不饱和脂肪酸还是哺乳动物体内生成前列腺素、凝血哑烷和白三烯等激素的前体,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海洋微藻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去饱和酶是催
众所周知,干旱和洪涝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由于旱涝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左右,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6%。因此,开展我国旱涝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提高气候异常的预测水平,从而减轻旱涝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我国急需研究的前沿课题。在热带印度洋,东印度洋暖池是印-太暖池的一部分,是全球海洋的“暖极”,它影响着季风水汽输送和雨带分布,
简要地介绍我国高速列车车轮技术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提出它们服役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列车运行品质、安全运营和运输成本的几个主要问题,主要关心的是高速车轮非圆化或车轮多边形磨耗问题,简单介绍国内外对车轮多边形磨耗的研究现状以及对策。总结分析我国高速车轮多边形磨耗情况和特征,其显著特征是车轮多边形磨损凸显了2~3主波长的不均匀磨损,主要为偏心磨损(1阶)以及14~23边(14~23阶)磨损。确立车轮多边形磨
本文选择2019年第三批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中已公布2021年新高考真题的广东、湖南、河北高考地理试卷作为研究对象,对试题情境的地理背景进行挖掘,对相关资料进行溯源和分析,探究高考地理试题情境的深层价值和重构及实践应用的技巧。
Ser/Thr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s,STK)在真核生物的信号转导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已经成为对抗肿瘤、结核等多种人类疾病的药物作用靶点。上世纪九十年代,有研究发现STK在原核生物的信号转导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以聚球藻PCC7942(Synechococcus sp. PCC7942)和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为材料,对几个真
冷泉是指温度接近于海水,而以高于周围水环境浓度的烃类化合物(主要为甲烷)、硫化物或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受地质构造或压力梯度作用渗出沉积物表层的流体。对冷泉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调查,有助于认识该极端环境中某些生理未知微生物类群的功能并理解微生物活动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本文对从鄂霍次克海冷泉区采集获得的沉积物样品按深度划分得到的11个断层中的6个断层进行了总基因组的提取,利用16S rDNA作为分子标记
凹顶藻属(Laurencia)海藻在分类学上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仙菜目(Ceramiales)、松节藻科(Rhodomelaceae),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的低潮线附近及深海部分,约135种,中国有20种以上。凹顶藻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倍半萜、二萜、三萜/聚醚和C15-多聚乙酰等,冈村凹顶藻中,倍半萜和C15-多聚乙酰最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