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yaohao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要加快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我国农业全面转型、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必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流动、产业集聚、市场形态乃至整个城乡发展格局产生积极影响,必将为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因此,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融合主体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价值链显著提升,供应链加快重组,各融合主体利益连接机制逐步完善,融合模式更加多样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蓝海,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及效果日益凸显。但是,毋庸讳言,伴随着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蓬勃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也与日俱增,而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风险在快速转变,而且日益复杂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与成色,风险管理的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能行稳致远;风险管理的不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会徘徊不前,甚至无疾而终。因此,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成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研究”为题,以期综合运用产业融合理论、乡村振兴理论、农业风险管理理论等理论,构建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为证实或证伪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各种理论命题提供新的经验和科学证据;在遵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律、风险管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科学的政策和实施有效的服务项目做出制度安排,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各利益主体防范化解风险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稳健启航。
  按照以上思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识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演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评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等。具体分为7章内容:
  第1章,引言。本章将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等。
  第2章,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进行了梳理,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使本研究脉络更为清晰。
  第3章,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分析。本章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内涵、现状及机遇,以期摸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家底”,找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基点。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类型、风险识别、风险演化、风险衡量等,以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方向更为明确。
  第4章,基于家庭农场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意愿及风险的分析。本章基于家庭农场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意愿视角,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以期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提供微观基础。
  第5章,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模式创新。基于金融创新的视角。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日趋多样化,但金融创新尤为重要。因此,本章基于金融创新的视角,从发展农产品期货、农产品期权、价格保险+场外期权+期货市场等方面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模式,以期夯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的“四梁八柱”。
  第6章,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本章将回答如何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体系的实践问题,将从原则、机制、政策方面来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水平。
  第7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研究表明,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能够进一步拓展产业融合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有利于化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等。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既面临着外部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等,也面临着内部风险,如产业链条短、融合主体带动力不强,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等。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参与意愿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微观风险,直接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应重点从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模式、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管理体系两方面着力,防范与化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风险,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搭上“时代高铁”,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他文献
铅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金属元素,在自然环境中的铅有其天然来源,常常与锌、铜等其他重金属元素共同存在于矿石中。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中铅的排放量过大而造成的铅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儿童由于手-口行为较多,对铅的易感性强,吸收率高,排泄率低,加之血脑屏障和肠粘膜屏障发育尚未成熟,且铅对其神经系统发育的不良影响有着不可逆性,使其成为了铅的最大受害者。因此,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能更好的保护大多数人群
学位
东北严寒地区承载着国家粮食生产和生态功能两个核心职能,其功能承载空间以村镇为主体、占东北地区80%以上的国土资源,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该区域的村镇发展方向和动力、建设速度和质量与其核心职能不相匹配,面临着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产与人居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根本问题。改善严寒地区的村镇人居环境,实现绿色、生态、健康、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是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和长远发展的重要诉求,以区域
学位
职业倦怠己成为各行业人士最普遍的职业心理问题之一,它会引发身体不适、增加代谢性疾病患病风险并产生消极情绪,给个人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而员工的健康状况是组织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当组织成员的健康受到损害,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工作状态和效率,导致劳动力价值减少并影响组织效益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银行职员作为金融领域中从事服务性工作的特殊群体,工作具有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该群体职业倦怠问题越
学位
物流业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联接着生产、交换和消费,是商品交易最重要的条件。农产品物流业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生鲜农产品具有含水量高、保鲜困难、货架期短等特点,造成其物流运行具有作业复杂、物流成本高等独特的鲜明特征。迄今为止,我国初步建立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对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消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川是中国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20
学位
我国是茶叶生产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茶叶品类丰富,生产规模大,茶文化根植于生产生活中。然而大部分茶叶企业还处于有品名无品牌的经营发展阶段,不注重品牌建设和经营,少部分实施品牌战略的茶叶企业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但多数处于区域品牌发展阶段。有一个说法生动印证了我国茶叶生产和销售的现状,即中国有七万个茶厂,不抵英国一个立顿品牌。品牌化经营的关键在于建构良好的消费者品牌关系。品牌关系是品牌研究的前沿阶段,从
学位
消除贫困既有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又有助于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对于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而言,更是实现全社会共同繁荣的应有之义。但是,消除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尽管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得绝大部分地区脱离贫困,并建成小康社会,但少数局部地区仍然陷入在贫困陷阱中,其中又以少数民族地区为最。中央及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
学位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贫困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曾经占到世界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中国在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减少贫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最新的贫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
学位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 52.57%,如何满足大规模人口对农产品需求,成为了现代农产品流通的新课题。我国农产品流通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枢,农贸市场、超级市场、流动摊点和社区商店为基础的流通体系。但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农产品流通主体规模小、流通设施简陋、流通技术落后、流通损耗大、流通成本高等,这些问题最终体现为流通效率低下。农产品流通效率不仅影响农产品生产者利益和消费者福利,而且在
学位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200~400 mm、干燥度1~2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地区,属于半干旱生态脆弱地区。在当前国际社会对生态脆弱地区高度关注和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肩负生态屏障、区域均衡发展等重要使命的北方农牧交错区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然而,北方农牧交错区作为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地表水资源已几近枯竭。而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无序使用,
学位
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农村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取得了进一步发展,逐渐产生层次更高、生产自主性更强的家庭农场模式、专业合作社等,逐步走向规模经营。而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而农业科技体系及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则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制度保障。农业科技能否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先进的适用技术服务农民。但与发达国家的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