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蛙亚科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ye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棘蛙亚科Painae隶属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是东亚蛙类的重要类群,其主要鉴别特征是成熟个体具有明显的皮肤棘,现包含12属约41种。尽管棘蛙亚科的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但该类群尚有诸多科学问题亟待阐明,尤其是其物种的形成与分化和种群历史动态过程及其与相关环境地质历史事件的关系。因此,本文对此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棘蛙亚科的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1)系统发育关系与系统分类:基于线粒体ND2基因片段构建了棘蛙亚科28个物种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棘蛙亚科为单系,包含两大支系,分别对应拟棘蛙族Quasipaini和狭义棘蛙族Paini,该树结构表明拟棘蛙属Quasipaa、倭蛙属Nanorana、双团棘胸蛙属Gynandropaa、隆肛蛙属Feirana和花棘蛙属Maculopaa的单系性,不支持沙巴蛙属Chaparana的单系性,单型属肛刺蛙属的叶氏肛刺蛙Yeranayei和棘肛蛙属的棘肛蛙Unculurana unculuanus各自独立为一支系,而每个族内属间的支系关系未获有效解决。本文还基于28个物种的线粒体12S和16S基因片段序列构建了棘蛙亚科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与ND2基因树大体一致。   (2)重要形态特征的演化分析:用最大似然法和最大简约法分析了棘蛙亚科28个物种8项形态特征的演化形式,结果表明所有特征均具有系统发育意义。   (3)分布格局的形成与演化:区域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棘蛙亚科现有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为横断山区-云贵高原-中南半岛北部区域,由此本文推测棘蛙亚科起源于此区域。历史生物地理分析证实了此推测的成立。根据分歧时间估算与S-DIVA结果,本文推测了棘蛙亚科演化历程,验证了其演化与青藏高原几次显著隆升密切相关。首先,两大支系的分化是由隔离因素造成,此事件可能受渐新世-中新世更替时期青藏高原隆升及亚洲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随后,狭义棘蛙族从起源区向中西部的喜马拉雅山区、青藏高原、秦岭和大巴山区等中高海拔山区扩散,拟棘蛙族则向东部的南方丘陵、贵州高原和大巴山区域等中低海拔山区扩散。随着中新世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中国及附近地区环境不断发生显著的变化,分布于不同区域的棘蛙类群的交流被阻断,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物种。这些隔离事件可能发生于相同时间段的不同区域,这也为棘蛙亚科的快速分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扩散作用也在物种形成中起作用,如倭蛙属祖先在扩散到广阔的高原面的同时伴随着物种分化,而隆肛蛙属祖先在向秦岭北部区域扩散时也可能发生物种分化。   2.隆肛蛙属的物种分化与谱系地理   通过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隆肛蛙和太行隆肛蛙在秦岭地区有大范围重叠分布。太行隆肛蛙谱系地理分析表明,其显著的遗传结构与秦岭复杂的地理结构密切相关;分歧时间估算表明其支系分化可能受中新世青藏高原第三次隆升和更新世冰期环境变迁的影响,但种群量在更新世冰期保持稳定,种群显著的扩张则发生于最大冰期后,表明秦岭为其提供了避难所,溯祖模拟检验证实了秦岭多个避难所的存在。另外,发现原太行隆肛蛙康县种群雄性第一指具婚刺,并为独立的一支,支持其为一新种。隆肛蛙谱系地理分析表明,其显著的遗传结构与武陵山、秦岭-大巴山区地理结构显著相关;分歧时间估算表明其支系分化主要发生在中新世和更新世,武陵山、大巴山和秦岭地区为其提供了多个冰期避难所,大部分支系的种群量在更新世无显著变化,但在最大冰期后出现明显上升,验证了秦岭.大巴地区为其提供广泛的避难所的假说。   3.双团棘胸蛙属的物种分化与谱系地理   谱系地理分析表明,双团棘胸蛙属分为三大支系六个亚支;分歧时间估算表明其分化时间约在青藏高原第三次快速隆升后,其分化可能受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环境变迁和古红河水系变迁的影响。分子系统树、遗传距离分析和生物地理分析支持G phrynoides,G liui,Gyunnanensis和G bourreti的有效性。种群动态分析表明双团棘胸蛙属物种在更新世中前期种群保持稳定,但更新世中期末,各支系种群出现种群扩张,尤其是G liui和G bourreti种群扩张最剧烈,伴随种群大小的扩张,他们的分布区面积也随之扩张,从而促使其现有分布区与Gphrynoides分布区发生重叠。   4.拟棘蛙属的物种分化与谱系地理   基于12S、16S片段和C01片段的分子系统发育结果将棘腹蛙和棘胸蛙种组明显分开,原棘腹蛙种组的棘侧蛙与棘胸蛙种组关系更近,棘胸蛙种组为单系。棘腹蛙分布区包括四川盆地周缘山区、贵州高原、武陵山系、苗岭-南岭和江西的丘陵地带;棘侧蛙则只分布于贵州南部.广西中北部和湖南南部的狭长地带;棘胸蛙分布区更靠南,东部包括黄山到武夷山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带,西部则基本在南岭及以南地区,从广东延伸到越南北部地区。棘侧蛙的分布区正好处于棘胸蛙和棘腹蛙分布区的交界地带,其中一些种群同时含有棘腹蛙与棘侧蛙或棘侧蛙与棘胸蛙,但未发现有棘胸蛙与棘腹蛙同时存在的种群。合江棘蛙与棘腹蛙种群明显分开,结合形态结果,本文支持合江棘蛙的有效性。棘腹蛙被分为三支系,一支只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南缘,另一支分布于盆地西缘和南缘,第三支分布最广,环绕盆地南半周并分布到贵州高原、武陵山系和中国东部丘陵地带。这些支系的分歧时间约在更新世中晚期。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棘腹蛙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无显著的种群遗传结构。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棘腹蛙分布较窄的两个支系从更新世到现在保持了种群稳定,而分布最广的支系则在最大冰期以前就发生了剧烈的种群扩张,表明中国中部地区为其提供了广泛的冰期避难环境。棘侧蛙包含两支系,一支覆盖物种整个分布区,另一支则只限一个种群,结合形态,本文认为该种群可能为一隐含种;从更新世到现在棘侧蛙有较缓慢的种群萎缩。棘胸蛙分为东西两大支,但其遗传结构符合地理隔离模型。种群动态分析表明棘胸蛙在更新世至今保持了种群稳定。   5.分类修订   综合以上分子、形态和生物地理信息,本文对棘蛙亚科的分类系统进行了厘定,主要体系仍遵循费梁等(2010a)的分类体系,个别属种有所变动。变动包括:提升Paa(Eripaa)亚属为属级,该属目前包含E.fasciculispina;将布兰福棘蛙blanfordii归入倭蛙属Nanorana;发现新种康县隆肛蛙Feirana kangxianensis:支持合江棘蛙Quasipaa robertingeri和Gynandropaa phrynoides的有效性;支持Gynandropaa sichuanensis为Gynandropaa liui的同物异名。
其他文献
甲基转移酶(MTases)是一类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蛋白家族,它们的生物学功能是将甲基基团从甲基供体,通常是S-腺苷甲硫氨酸(S-AdoMet),转移到底物的修饰位点。这种甲基化的底物不但
由于化石燃料的短缺以及其燃烧造成了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生物柴油--一种清洁、可再生新能源近年来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长快、油脂含量高的微藻
永胜刘官河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境内,该流域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等相互作用的影响下,易发生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及生
静息巯基氧化酶QSOX家族成员属于一类FAD结合的巯基氧化酶,它们作为一种二硫键形成酶对细胞内很多蛋白的氧化折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人源重组的QSOX蛋白(HsQSOX蛋白)
近年来,无线局域网(WLANs)技术正在得到蓬勃发展,在家庭和企业等各个场所,它的应用无处不在。但是,用户经常对网络的覆盖和性能很不满意。智能天线和AdHoc网络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将
昆明机场残积红土既是区域内重要的土地资源,更是各类工程建设的建筑地基,由于机场及临近区域内小江地震活动断裂带和普渡河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使研究区处于较不稳定状态.本
2007年8月4日云南省新平县漠沙镇那板箐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经济损失.通过调查该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并分析其发育特征,明确了灾害危害的重点范围及原因,结合危险性与
铜离子是虾类重要的必需元素,它参与多种重要蛋白质和酶的组成,包括了酚氧化酶(PO)、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和血蓝蛋白。研究不同盐度下养殖的斑节对虾的生长和免疫
崩塌地质灾害是苏南低山丘陵地区岩质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在对无锡鼋头渚景区沿湖景观路崩塌危岩体开展应急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文章对崩塌危岩体地质背景条件和灾害
高速电力线通信俗称电力线上网,是指利用家庭的普通电源插座作为接口,通过电力线调制解调器进行宽带互联网访问、IP电话、视频点播等业务。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出现于本世纪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