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西娅·奥兹克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犹太作家之一。在其创作生涯中,她笔耕不辍,著有多部小说以及文学评论,并频频获誉,屡次得奖。《披肩》是她的一部故事集,由著名同名短篇小说《披肩》及作为其续集的中篇小说《罗莎》构成。这两部小说都曾斩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项。《披肩》一经发表,便因其大屠杀的题材而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在小说中,作者奥兹克集中刻画了一位名叫罗莎的犹太母亲形象。奥兹克描写了于大屠杀时期在纳粹的暴政下,罗莎竭力保护自己的女儿;并展现了在战后的美国土地上,罗莎是如何面对女儿之死这一惨痛事实的。由此可见,母性在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本篇论文将探讨小说中母亲身份这一主题,并试图阐明母亲身份在大屠杀——犹太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中所发挥的作用。论文主体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介绍在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下,犹太女性所遭遇的苦难。首先,由于自身犹太身份和女性身份的双重性,面对纳粹惨无人道的对待,犹太女性陷入双重困境。小说中,在逃离集中营的酷刑之后,罗莎及其侄女被迫开始流亡,并最终定居于美国土地——被众多犹太人视为“乐土”的地方。然而,异乡主流文化对于犹太民族犹太性的保持造成威胁。除此之外,之前纳粹的残暴致使犹太女性丧失生育能力,整个犹太民族的延续困境摆在她们面前。外界强权从集体层面迫害犹太民族。因此,集体身份与个人身份的冲突又是犹太女性的另一个梦魇。罗莎在战前选择同化,接受波兰文化。而她引以为豪的波兰人身份却不被外界承认,身份认同的落差使她备受煎熬。第二章探讨母亲身份在犹太女性熬过大屠杀困境时所起的重要作用。面对外界困扰,犹太女性被逼入精神危机的绝望地步。借助母亲身份的力量,她们想方设法生存下来。她们举步艰难却尽力存活,从而能切实保护并照顾自己的后代;同时,她们从由披肩代表的“代妈妈”那里汲取精神上的慰藉与支撑。然而,披肩却僭越了母亲身份,取代了母女之间亲密的联系。而对披肩的迷恋也是某种程度上对犹太传统的背离。罗莎想要尽力维护波兰文化的纯粹,从而得到纯洁无暇的母性。于是,她徘徊于毁灭的贞洁与波兰文化之间,试图协商两者的冲突。然而,她却是逐渐远离了犹太性。而这也是她始终走不出创伤的根源。第三章讨论犹太社区的大爱作为治愈犹太母亲创伤良药的可能性。对于整个犹太民族来说,语言至关重要。借由写信,罗莎夺回了她被压制的话语权,从而,她得以完成自我认同,重拾作为人的身份。以此为基础,在犹太男性的帮助下,她逐渐唤醒女性意识,从而得到夺回女性身份的可能。最终,在犹太社区母亲般的引导与关爱下,罗莎愿意接受犹太身份。成为一名拥有犹太性的犹太母亲,罗莎被给予了拥抱崭新未来的希望。在灾难性的大屠杀及战后余殃中,母亲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犹太女性的苦难,但同时也为身处水深火热中的犹太女性提供了生存及自我救赎的手段。通过塑造罗莎——一位曾经背离犹太性的人作为主人公,作者突出了犹太集体身份的重要性。犹太母亲个体成为整个犹太民族的代表,记录、讲述犹太历史。如此这般,犹太母亲可以走出大屠杀创伤的阴霾。此外,犹太母亲身份的健全也是整个犹太民族得以延续下去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