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之名祈祷——对爱米莉·狄金森宗教观的解读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l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艾默斯特修女”的爱米丽·狄余森在留下近两千首风格独特的诗篇之后与世长辞。然而,正如她的诗中所写,“死亡带来永生”,她的谢世正是她成为诗人的开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她的诗从漠视与不解到关注与赞美,她本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狄金森生前束足书斋,淡薄名志,但在她平静的生活潜流里,却隐藏着一个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她的诗短小凝练,主题单一,常常捕捉一瞬间的思想,描绘稍纵即逝的景物,促使人们把眼光从身边的琐事移开,注视自然,从而睿悟出人生的隐秘。 狄金森从小生活在基督教的文化氛围中,宗教传统的熏染造就了她骨子里的宗教精神,但她始终不愿皈依宗教。个人的信仰对她来说,才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狄金森终其一生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真正的信仰,她大量的诗歌都描写了有关上帝和永恒的主题,表明了她对信仰问题的极大关注。她常用英国赞美诗的韵律来进行“自我挖掘”,作自我反省;而这些诗虽带有宗教色彩,却毫无宗教诗的说教口吻,反而使人掩卷深思,读来饶有情趣。在她的诗中,常出现与《圣经》相关的词汇,如上帝、天堂、地狱、罪孽、救赎以及不朽等,但它们也不再与教义有关,而成为她所要经历、怀疑、质问和思考的东西,她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狄金森任意挥霍自己的想像,带给了读者“遍体冰凉”的诗的快感。正是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她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才能到钟情的大自然中寻找真理。经过长期的追求和思索,她终于构想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上帝,一个没有基督教的上帝,一个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她的“上帝”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至尊权威,而是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是一个和父权基督教相对立的女性的“上帝”。“上帝”从而再度成为她孤独世界中的陪伴者,寂寞灵魂的交流者和希望所倚的巨石。岁月流逝,她接二连三地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她的诗虽越来越多地表达出她对生命的困惑和对上帝的质疑,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因为“信仰退位/使行为渺小/有一星磷火,/也比黑暗无光美好”。 狄金森的清新优美,别具一格,充满了对人生、宗教、爱情等诸多主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见解。其中她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有关上帝、死亡和永恒的主题,显示出她对宗教信仰问题的极大关注。本论文将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对狄金森诗中的宗教思想予以初步分析,追溯诗人一生对宗教的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分析狄金森的诗歌。
其他文献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期刊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提出的,它体现了“人文主义”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现实的理论支持,拓宽了实践
提出了一种探测仿真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的压电波动传感方法,并通过仿真混凝土梁的构件试验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将压电传感器埋置在仿真混凝土梁中,采用正弦线性扫频激励来
日本从1970年开始突然进入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在24年后的1994年完全蜕变成老龄社会,2005年老龄化比例达到20.4%,2007年日本老年人口(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21.5%,与劳动人口(15岁-
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由迪拜王储Hamdan bin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哈姆丹·本·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发起于2011年,并迅速成为国际上著名的摄影大赛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以其对于诗歌和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刻揭示而引人关注,并对后世诗人作家产生影响。然而“消极能力说”的具体内涵和本质究竟是什么?济慈在诗作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创作理念从而通达真与美的?从前的人们往往只是有所提及,却语焉不详。本文通过对济慈的书信和他的诗歌《夜莺颂》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阐示这一理论的内涵,体现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