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Impact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Hypertension on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sml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指采用各种器械经导管使确诊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有效治疗方法。PCI术后的临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和再次血管重建。研究表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高血压(Hypertension,HT)、血脂异常和吸烟等主要危险因素也会影响行PCI术后CAD患者的临床预后。
  关于糖尿病和高血压对接受PCI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预后影响已被广泛研究。研究表明,高血压对ST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PCI后的短期和长期死亡率没有影响,但高血压是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长期死亡率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与非DM或非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Insulin-Treated Diabetes Mellitus,ITDM)患者相比,ITDM是长期死亡的有力预测因子。合并DM的ACS患者较不合并DM的ACS患者接受PCI后的短期和中期预后更差。同时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的ACS患者,较单独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的ACS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即使在接受PCI术后稳定CAD的患者,糖尿病仍然是中期预后不利的预测因素。
  然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接受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同时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及不良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断CAD并行PCI治疗的362名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男性267人(73.8%),女性95人(26.2%)。平均年龄为62.7±8.1岁,平均BMI为25.7±2.4kg/cm2。所有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DM或HT分成四组。1组(-DM/-HT)为不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的CAD患者91例;2组(+DM/-HT)为合并糖尿病但无高血压CAD患者87例,3组(-DM/+HT)为合并高血压病无糖尿病CAD患者90例;4组(+DM/+HT)为同时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的CAD患者94例。采集所有患者病史(心肌梗死、卒中、既往PCI史、吸烟史)及药物治疗情况(阿司匹林、ACEIs、ARB、β阻滞剂、钙拮抗剂、他汀)等基线资料。判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记录冠脉病变位置及分型。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12月时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随访期再次PCI的主要不良事件。
  结果:
  组4(+DM/+HT)中有心肌梗死病史及KillipⅢ级患者比例高于其它三组。所有患者多数冠脉病变部位在LAD,LM病交占少数,四组间冠脉病变部位无统计学差异。四组中冠脉病变分型B2及C型占多数,而A或B1型病变占少数,四组间无差异。冠脉多支病变的比例在组4(+DM/+HT)中最高,其次为组2(+DM/-HT)。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组4(+DM/+HT)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率明显高于其它三组患者,而再发心肌梗死及再次PCI治疗的比例也高于其它三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组1(-DM/-HT)最低,其中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组4(+DM/+HT)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累积生存率最低,而再发心肌梗死及再次PCI治疗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四组间无明显差别。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组4(+DM/+HT)患者较其它组相比,再发心肌梗死(OR:2.27)、全因死亡(OR:3.25)、心血管死亡、(OR:3.15)和再次PCI(OR:2.90)风险最高。心肌梗死病史(OR:3.17)和卒中病史(OR:2.05)是再发心肌梗死的预测因素,他汀药物的使用使再发心肌梗死风险减低。年龄(OR:1.05)、心肌梗死病史(OR:2.87)、卒中病史(OR:4.12)是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β阻滞剂(OR:0.47)和他汀药物(OR:0.35)的应用降低了死亡风险。再发心肌梗死(OR:4.02)是心血管死亡的预测因子,而β阻滞剂(OR:0.37)和ACEI(OR:0.33)及他汀药物(OR:0.32)的使用降低了心血管死亡风险。吸烟增加再次PCI的风险。
  结论:
  本研究提示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增加了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高龄、心肌梗死病史及卒中病史是全因死亡的主要预测因素,再发心肌梗死是心血管死亡的预测因素,而心肌梗死及卒中病史是再发心肌梗死的预测因素,吸烟增加再次PCI的风险;他汀类药物、ACEI和口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其他文献
一、背景噻托溴胺是第一种只需每天使用1次的治疗COPD的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而且噻托溴铵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好,其疗效已经通过一些临床研究而得到证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推荐噻托溴胺是COPD稳定期一线维持治疗用药物。目前临床应用的噻托溴胺为干粉剂,需要通过一种叫做HandiHaler的吸入器进行给药。而Respimat()则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噻托溴铵溶液吸入器。它不
目的:利用不同能量参数的半导体激光器对兔眼进行不同方式的照射,观察此650nm的半导体激光对眼部各组织是否会造成病理损伤,以及对房水中TGF-β2表达的影响,为将650nm半导体激光器在临床上推广到近视治疗而进行早期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27只大白兔随机分组,取3只为正常对照组A,2mW、5mW、10mW、15mW分别为处理组B、C、D、E组,眶周照射为G组,经瞳孔直接照射为H组。眶周照射选取与人
目的:探讨尿白三烯E4(leukotriene E4,LTE4)检测在评价儿童哮喘转归中的作用及哮喘儿童的尿LTE4与气道阻力Rint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count,EC)的关系。方法:选取35例1~5岁未服用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的急性发作期轻中度的哮喘患儿,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尿LTE4水平、测定Rint及外周血EC;之后继续使用孟鲁司特进行治疗,并
研究背景: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是一种低剂量率、持续性电离辐射的治疗方法。随着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的出现以及B超、CT等影像定位技术的发展,使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逐渐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技术现主要应用于前列腺癌、肺癌、食管癌、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尤其在治疗前列腺癌方面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尝试使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脏肿瘤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亦名老年性痴呆(seniledementia),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域出现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血管壁淀粉样变并伴随神经元丧失,而Aβ是AD脑内异常释放与沉积的蛋白质性物质,在神经元的凋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活动过盛可能是AD渐进性神经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骨髓基质细胞
目的:观察KATP通道开放剂对缺血缺氧PC12细胞凋亡影响,并进一步探讨KATP通道开放剂对抗缺血缺氧后PC12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明确KATP通道开放剂是通过PI3K/Akt/Bcl—2信号转导通路来抑制凋亡,为KATP通道开放剂能尽早应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传代后3d的PC12细胞,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缺血对照组)、C组(吡那地尔处理组)、D组(吡那地尔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手术期间应用氟比洛芬酯及对前列腺素E2(PGE2)的测定,比较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临床镇痛效果,为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资料和方法一、实验对象选择ASAⅡ级的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40例(男15例女25例)。二、实验分组及用药麻醉均采用气管内全麻,按照选择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超前镇痛组(A组)和正常镇痛组(B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后5min
目的:腹膜透析(PD)是一种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腹膜炎是既往最常见的导致腹膜损伤的原因,随着技术进步,日趋减少,而伴随腹透时间的延长,腹膜纤维化导致的腹膜失超滤进而退出腹透的情况愈见增多。因此如何阻断和减缓腹膜纤维化的进程,成为研究热点。腹膜纤维化的主要机制是由于腹膜长期暴露于非生理性的腹透液中,导致腹膜间皮细胞的脱落、细胞外基质积聚,最终形成腹膜纤维化、超滤功能丧失。晚期糖基化终末
学位
目的: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组织学变化,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和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和中心环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调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物质。Smads蛋白是TGF-β信号转导过程中最重要的胞内效应因子,它能将TGF-β信号由胞膜转入核内。Smad3过度表达及Smad7被抑制是肝组织纤维化的主要原因。IFN-α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至于IFN-α对TGF-β/
学位
目的: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与Kappa分析评价FEV1/FEV6能否替代FEV1/FVC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其相应的诊断截点。方法:来自辽宁地区的940名受试者,年龄在18岁以上,可完成合格的肺功能测试过程,并且呼气时间至少是6秒。数据处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与Kappa分析,计算FEV1/FEV6与FEV1/FVC的相关性及诊断截点。结果:研究得出FEV1/FEV6的曲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