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蠊的化学防治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g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世界性的最难治理的卫生害虫之一。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德国小蠊进行有效防治,本文对德国小蠊的防治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并研究了农药亚致死剂量对德国小蠊靶标酶活性的影响以及食物和德国小蠊粪便粗提物对它的引诱作用,主要结果如下: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氰菊酯、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敌敌畏处理后,德国小蠊5龄若虫的耐药性均高于其它龄期和雌雄成虫,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的KT50分别为14.16和24.60,辛硫磷和敌敌畏的LC50分别为827.26 mg/L和592.65 mg/L,与1龄相比,其相对耐药倍数分别为1.97、2.46、20.72、17.86,而且雄性成虫的耐药性均大于雌性成虫。混配试验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和辛硫磷按有效成分1:5混配后增效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88.29。氯氰菊酯与敌敌畏(1:5)、溴氰菊酯和敌敌畏(1:5)都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52.05和130.94,而溴氰菊酯和辛硫磷按有效成分1:5配比后增效作用不明显,共毒系数为119.41。不同龄期、不同性别德国小蠊体内酶活性测定表明,对于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随着龄期的增加,活性逐渐降低且差异显著。雄成虫的羧酸酯酶活性明显大于雌成虫,为雌成虫的1.74倍,其差异显著,但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对于谷胱甘肽S-转移酶,按每μmol/mgpro·min表达活性时,在德国小蠊1、3、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中,活性几乎没有差异。但若转化成μmol/虫·min表达,其活性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加。亚致死剂量对德国小蠊体内酶活性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经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LC15(5.90mg/L)处理后,羧酸酯酶活性在72h内逐渐降低,比处理前降低了28.02%,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24h时略有升高,比处理前升高了19.79%,然后逐渐降低,96h时降到最低;经辛硫磷亚致死剂量LC20(203.77 mg/L)处理后,羧酸酯酶活性在24h时最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逐渐降低,同样在96h时降到最低,比处理前降低了27.27%。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72h时降到最低,与处理前相比分别降低了25.03%和20.23%,随后略有升高。在食物引诱试验中,炒大豆粉对德国小蠊的引诱效果最好,诱集率达到45.66%;香蕉次之,诱集率达到了25.83%;小白菜汁的引诱效果较差,诱集率为16.94%;葡萄糖的诱集率最低,为11.67%。将炒大豆粉与香蕉与溴氰菊酯和辛硫磷配成毒饵,诱杀结果表明,香蕉所配制的毒饵诱杀效果最好。在德国小蠊粪便粗提物引诱试验中,首先筛选出乙醇为最佳萃取溶剂,粪便的乙醇提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诱集结果表明,低龄若虫粪便的乙醇提取液对低龄若虫、高龄若虫、雌成虫、雄成虫的引诱效果都是最好的,诱集率分别为39.72%、40.56%、38.33%和34.17%。在毒饵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粪便的乙醇提取物时,其诱杀活性明显提高,低龄若虫的诱杀效果高于高龄若虫。
其他文献
文章对微博的信息组织架构、传播模式和影响力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微本体技术改善微博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寻找利于微博管理的最合适的信息架构,分析微博产生裂变式传播
文章以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项目的论文成果为例,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基金论文产出、分布特点和影响力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项目分布、机构和作者分布、合
假死行为广泛存在于动物界的各个类群中.作为一种防御性行为,假死对于提高一些物种的存活率具有明显的适应性价值.文章从假死行为的功能、发生、发育及进化等4个方面综述昆虫
随着当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均生活的不断提高,有线电视已经逐步迈向千家万户,确保人民群众能看到数字有线电视,丰富其娱乐生活。并且广电部门在防雷措施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扩
文章针对当下阅读模式的改变,创新性地阐述阅读3.0的含义及特征,并重点探析高校图书馆如何充分利用阅读3.0模式开展校内外推广,得出微信公众平台的充分利用,LBS、微博、手机
今年1月~7月,桐庐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累计自营出口6.23亿美元,同比增长23.19%,增幅均高于同期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继续保持杭州市各区、县(市)第一位。今年以来,桐
通过参观展于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光源自光0艺术作品展览得到启发,文章结合互联网中以/爱问知识人0为代表的网络互动问答平台,提出了在军校图书馆构建学术性网络互动问
烟草青枯病是由劳尔氏菌属的茄假单胞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对烟草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是烟草上一大毁灭性病害,其防治十分困难。生物防治对烟
温度是影响麦蚜种群动态最重要的因素。迄今为止,已有大量关于温度对麦蚜影响的研究,多数报道中,麦蚜被置于10-30℃的恒温下观察其发育和繁殖,未能体现出田间波动性高温对麦蚜种
在相对湿度为60%±10%,光周期L:D=14:10的人工气候室内,研究不同温度(30℃,34℃,38℃,42℃,46℃)棉蚜的死亡率。结果表明:在同一处理时间条件下,棉蚜的死亡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