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统治者的民论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ju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治生活中,“民”作为国家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始终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群体之一。汉代统治者十分关注民的问题,并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即“民论”。其内容包括汉代统治者对民的基本认识、与民相关的各种政治关系论、民意的收集与上达、治民论、实践论以及统治者对理想之民的塑造等问题。这样一个阐释遵循的是从认识到制度、从制度到方略、从方略到实践、从实践到理想的叙述方式。  第一部分着重论述汉代统治者对民的基本认识,包括民的政治定位、民性以及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等问题。在对民基本认识的前提下,汉代统治者展开了民与天、君、官的政治关系论。统治者对政治关系的把握,是他们对为什么要治民以及如何治民的思考。事实上,汉代有一整套收集民意的制度,同时百姓也有将民意反映到中央政府的民意上达渠道。民意的收集与上达制度为统治者在政治操作中讨论如何治民提供了现实条件。  在长达四百年的统治中,两汉的统治者也在积极地探寻如何才能养好民、治好民。他们在不断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治民方略、治民原则。面对汉代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统治者将他们所提倡的治民方略一一应用到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同时在天灾人祸之时,他们也有一整套应对之策。  最后,汉代统治者塑造了理想之民的形象并构建了“君圣民朴”的理想政治模式。汉代统治者一直在不断地期许,希望通过各种治民方略、政治调节的措施实现“君圣民朴”的理想世界,只是这样的世界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不可能真正实现。  本文认为,西汉和东汉统治者的民论内容大体一致;其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且治民效果呈现不稳定的特点。事实上,任何一个王朝、任何一个政权,其政治理论的系统、制度的完备,可能会造就一个盛世,但仅仅是可能。真正的理论还需要将其放到实践当中去检验,并在政治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当然,要想实现这些还需要明君贤臣的努力,这样才可能成就一个治世,实现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其他文献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对陈旉《农书》进行分析,以了解南宋前中期(1127-1205年)长江下游农家的经营面貌。文中认为,农家经营之基本条件,一是以现有田地为准,有效调配财力、人力与畜力资源;二是合理改
期刊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更是作为“化民成俗”的有效方式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在小农经济获得了普遍发展,工商业也较发达的明清时期,教育较之前朝有了飞
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这个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挽救民族于危亡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近日,在山东兖矿集团公司鲍店矿掘进一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动员会上,该工区20多名党员纷纷慷慨解囊,向困难职工徐红早捐款献爱心。现场捐款1200多元,上演了一幕共产党员
自西汉武帝盐铁官营以来,盐务税收就逐渐成为历朝历代重要财政来源之一。到明朝时期,一方面盐务规模不断增大,另一方面盐务官制也日臻完善。清承明制,盐务官制也在明朝的基础上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