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与饱和地基动力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以及既有线路的提速改造,列车荷载作用下地基和轨道系统的振动响应,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高速列车运行时会在轨道系统和下卧土体中引起很大的动力响应,影响列车运营的安全性和轨道结构的耐久性,同时高速列车引起的环境振动将影响线路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分析研究列车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和地基的振动响应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采用半解析法研究了列车荷载作用下板式轨道-下卧饱和土体系统的动力响应问题。采用双层弹性Euler梁来模拟板式轨道中的钢轨和轨道板,采用弹簧-阻尼器来模拟轨下垫圈。列车荷载采用一系列移动的点荷载来模拟,下卧土体采用多孔饱和半空间模型,并假定半空间土体表面与轨道板接触面完全透水。利用Fourier变换方法在变换域内求解轨道和土体的控制方程,并通过快速Fourier变换得到了饱和土体动力响应在时域内的结果。文章中主要研究了轨道板刚度和土体渗透系数对土体位移和加速度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土体中液相介质的存在会对土体的振动响应产生很大影响,且适当增大轨道板刚度可有效控制高速列车引起的土体动力响应。接着,本文研究了列车荷载作用下列车-轨道-饱和地基系统的耦合振动问题。研究模型共分为三部分:车体简化为一个多刚体系统,在车轮与钢轨之间引入线性Hertizian弹簧接触模型模拟轮轨动力相互作用;采用离散轨枕支承的弹性Euler梁来模拟轨道系统;下卧土体采用多孔饱和半空间模型。列车荷载分为列车轴重和由轨道不平顺引起的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力。采用Fourier变换分别求解各子系统的控制方程,并通过动力子结构法对各子系统进行耦合。土体在时域内的动力响应通过快速Fourier变换求得。在分析了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力的基础上,文章中研究了轮轨动力作用力和列车轴重作用下饱和地基的动力响应,并分析了轨枕间距和土体渗透系数对饱和地基振动响应的影响。最后,本文将下卧土体考虑为成层土,其中上层为横观各向同性弹性介质,下层为Biot波动方程描述的饱和半空间;采用弹性离散点支承的Euler梁模型模拟轨道系统,将轨枕与横观各向同性弹性层之间的作用力简化为均匀分布的矩形荷载;采用考虑车体、前后转向架、轮对以及一、二系悬挂系统的整车模型,在轮对与钢轨之间引入线性Hertizian弹簧接触模型模拟轮轨动力相互作用。采用Fourier变换和待定系数法分别求解各子系统的控制方程,并通过动力子结构法对各子系统进行耦合。土体在时域内的动力响应通过快速Fourier变换求得。本章中分析了由钢轨表面连续不平顺引起的轮轨动力作用力和列车轴重荷载对线路系统周边环境的影响。
其他文献
空间结构作为一类新颖结构体系,由于具有优美的外形和能够提供尽可能大的无内柱空间等特点,在建筑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空间结构具有质量轻、柔性大、阻尼小等特点,对
新管幕工法是一种新型的地下结构暗挖工法,该工法在既有结构下穿越施工、地铁近接施工、超浅埋大跨度地下结构施工等方面具有常规工法无法比拟的的优点。从工程的角度来看,新
土体抗剪强度的下降往往是边坡降雨诱发失稳的主要原因。抗剪强度的下降主要是受土体含水量的增加以及土体应力状态各向异性控制。土体含水量的增加,其速率以及大小主要是由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高层建筑、铁路、高架桥等大荷载的建、构筑物对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嵌岩桩基础,由于其单桩承载力高、抗震
多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由于其内部环境复杂,人员密集,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群死群伤,其后果和影响都十分恶劣,因此本文旨在确定一个有效的安全评价体系,对多层地下综合交通枢
土体固结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岩土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且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引入基于Liebmann原理的电阻网法,同时运用电元件及运算电路方法分别对土体
本课题以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编号2009318494041)为依托,以翟里孙黄河大桥为工程背景,探讨砂土中水平荷载下竖直桩基的承载特性。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室内水平静载
伴随着我国建设工程领域工程造价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我国得到大力贯彻推广。在充分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的工程计价的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工程量清单计价制度在计
对盐渍土包气带毛细水运移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利用毛细水运移阶段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土体毛细水运移的基本规律,分析了各因素对毛细水运移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提出
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合理确定地基承载力是工程勘察和基础设计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地基承载力的确定途径有两种,一是根据土的强度特性,结合地基破坏特点,用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