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bHLH转录因子HBI1调控愈伤组织起始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chende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离体器官发生是指植物的离体组织或细胞团(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离体苗、根或花芽等器官的过程。拟南芥离体苗再生包括愈伤组织形成和离体苗再生两个步骤。其中,体细胞第一次有丝分裂(脱分化)是愈伤组织形成的起始步骤,亦是离体苗再生关键步骤。因此,开展愈伤组织起始的分子机理研究对于全面解析植物细胞全能性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生长素响应因子ARF10是愈伤组织起始的关键调控因子。为了挖掘更多参与愈伤组织起始的关键基因,本论文以ARF10为切入点,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出其互作蛋白HOMOLOG OF BEE2 INTERACTING WITH IBH1(HBI1)。表型分析发现HBI1促进愈伤组织起始及形成过程,证明了 HBI1 通过直接上调WUSCHEL RELATED HOMEOBOX12(WOX12)、TRANSPORT INHIBITOR RESPONSE 1(TIR1)INDOLE-3-ACETIC ACID 7(IAA 7)/AUXINRESISTANT2(AXR2)的表达促进愈伤组织的起始及形成。进一步研究发现ARF10可直接促进WOX12表达,HBI1与ARF10通过互作协同促进WOX12表达来促进愈伤组织的起始。此外,亦发现miR393a通过剪切TIR1抑制愈伤组织形成及离体苗再生。主要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1 HBI1调控愈伤组织起始的分子机制研究1.1 HBI1促进愈伤组织起始和形成通过酵母双杂和BIFC筛选到ARF10的互作蛋白HBI1。Co1-0、HBI1-OX(过表达系)和HBI1-SRDX(HBI1的显性抑制系)愈伤组织形成能力如下:HBI1-OX明显强于Col-0,而HBI1-SRDX明显弱于野生型,表明HBI1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通过EdU实验检测了 HBI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HBI1促进了细胞周期进程中中柱鞘细胞经过G1-S期检验点到达G2期。比较CYCB1;1在HBI1-OX和HBI1-SRDX背景下的GUS活性,结果表明HBI1促进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细胞增殖速率。1.2 HBI1促进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WOX5、WOX12、TIR1和AXR2表达qRT-PCR分析发现,相比于Co1-0,WOX5、WOX12、TIR1和AXR2在HBI1-OX中上调表达,而在HBI1-SRDX中下调表达。比较了 WOX5在HBI1-OX和HBI1-SRDX背景下的GFP信号,结果表明HBI1促进了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WOX5的表达,推测HBI1通过上调WOX5的表达促进了外植体建成细胞向类根干细胞性愈伤组织的转变。EMSA、ChIP和LUC实验证明,HBI1通过直接结合WOX12的启动子促进其表达。WOX12相关过表达系和突变体表型分析证明WOX12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EdU实验表明WOX12通过促进细胞周期进程中G1-S期的转变加速愈伤组织的起始。植物杂交互补实验表明,WOX12在遗传学上位于HBI1下游。EMSA和ChIP实验证明,HBI1直接上调TIR1的表达。表型分析证明TIR1促进愈伤组织形成。杂交互补实验表明,TIR1在遗传学上位于HBI1的下游。EMSA和ChIP实验证明,HBI1直接上调AXR2的表达。表型分析表明AXR2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EMSA和LUC实验证明,ARF10通过直接结合WOX12的启动子从而促进其表达。HBI1和ARF10同时存在时比单独存在时对WOX12启动子的驱动能力强,呈现叠加效应,表明HBI1和ARF10协同调控WOX12的转录。综上,本论文通过对ARF10的互作蛋白HBI1在愈伤组织起始中的功能进行研究,揭示了 HBI1对愈伤组织起始的调控机理。2 miR393a通过剪切TIR1抑制愈伤组织形成及离体苗再生对 Col-0、p35S::miR393a-1、p35S::miR393a-2、p35S:MIM393-1和p35S:MIM393-2的愈伤组织形成和离体苗再生能力进行鉴定,结果证明miR393a抑制愈伤组织形成和离体苗再生。比较WUS和CLV3在p35S:.miR393a和p35S:M1M393背景下的GUS活性,证明miR393a抑制SAM的重建。比较了DR5在p35S::miR393a和p35S:MIM393背景下的RFP信号,结果表明miR393a抑制离体苗再生过程中生长素的响应。分析了 pTIR1::mTIR1-1和pTIR1::mTIR1-2的愈伤组织形成和离体苗再生能力,结果发现,pTIR1::mTIR1-1和pTIR1::mTIR1-2的愈伤组织形成能力明显强于Col-0。此外,pTIR1::mTIR1-2能恢复p35S::miR393a-2离体苗再生能力减弱的表型。以上结果证明miR393a通过剪切TIR1抑制愈伤组织形成和离体苗再生。综上,通过对miR393a和TIR1的功能进行研究,发现了miR393a-TIR1分子通路调控愈伤组织形成和离体苗再生。
其他文献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特有的基本组成成分,在维持细胞特定形状、保护细胞免受内部膨胀压破坏和参与细菌的生长和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阐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组织结构,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解释清楚其结构对于研究细菌的生长和分裂机制、胞外聚合物与细胞壁的锚接形式、抗生素靶点的选择以及仿生学等都有重要意义。肽聚糖是由聚糖链和肽链组成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的超分子复合物。到目前为止,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主要的拓扑
自夸克模型和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的相继建立,直至标准模型的完善,人们在认识微观粒子的深层结构和性质上已经取得了极大成功。由于QCD理论在低能区域的非微扰性质,至今仍不能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直接研究强子结构和强子谱等相关问题,尤其对于奇特强子而言,非微扰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很多研究中会使用基于QCD精神的有效理论以及相关唯象模型以分析这些问题。近些年来,实验上陆续发现了一系列性质奇特的介子和重子
第一部分人副流感病毒3型F蛋白HRB连接区结构与功能研究研究背景:人副流感病毒3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3,HPIV3)为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粘病毒属(Paramyxovirus)病毒家族中的一种重要病毒,可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在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HPIV3的临床阳性检出率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
分数阶微积分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在早期,由于缺乏物理机理解释、应用背景研究等原因,分数阶微积分发展缓慢.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分数阶微积分的研究内容由理论研究逐步转向应用研究,比如其在高能物理、反常扩散、生物医学工程、系统控制及复杂粘弹性材料力学本构关系中的应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分数阶微分方程的求解进行研究,但由于分数阶导数定义中的微分-积分卷积算子的存在,使得其具有历史依赖性和全局相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增加,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发突出。在我国黄海海域,浒苔绿潮已经连续爆发13年,不仅严重威胁了周边海域的生态健康安全,也为沿海城市的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控浒苔绿潮的发生是当前的首要问题。目前,黄海浒苔绿潮的起源等问题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黄海的浒苔绿潮最初形成于苏北浅滩的紫菜养殖区,该区域中含有大量的浒苔微观繁殖体,成为黄海浒苔绿潮
链球菌(Streptococcus)是一类球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隶属于厚壁菌门,杆菌纲,乳杆菌目,链球菌科,链球菌属。这些细菌细胞分裂时总是沿一个轴,所以通常成对或者链状的。因为这些特征,他们被称作“链球菌”,区别于可以沿多个轴分裂而形成一团细胞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其广泛存在于环境和人体。链球菌属包含了很多个种,既有对人类有益的菌种也有许多致病菌种。有一些链球菌能够引起
来源于植物的木质纤维素产量巨大、来源广泛,是自然界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但木质纤维素由于其自身复杂的结构而导致其较低的降解转化效率严重阻碍了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了众多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及其纤维素水解酶系,并对纤维素的生物降解过程提出了多种机制阐述,为实现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可再生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好氧的革兰氏阴性菌Cytophaga hutchinsonii具
RARA融合基因阴性早幼粒细胞分化急性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异常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目前研究最广泛、最深入,也是疗效最显著的一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该病的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阐明也是最透彻的。17号染色体上的RARA基因发生断裂重排,与其它基因结合产生X-RARA(X代表一系列伙伴基因)融合基因是APL最重要的驱动基因突变。最常见的重现性染色体异常是15和17号染色体易位,即t(15;
研究背景与目的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恶性肿瘤的分级评价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1]。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高致死性恶性肿瘤,占世界癌症发病率的第6位和癌症相关死亡率的第4位,在中国发病率居第二位,每年有超过50万的新发病例[2,3]。HCC常发生于已有肝硬化或者慢性肝炎的病人,通常在晚期发现,因此相关死亡率相对较高,五年生存率低。动态增
制造和使用毒素是生命体最常见的生存竞争策略。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蛋白质毒素分泌到环境中或直接输入相接触的其他细胞。这些蛋白质毒素大多具有酶活性,能够破坏靶细胞的重要细胞成分,如DNA、RNA、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等等。细菌还会产生与毒素蛋白相拮抗的免疫蛋白,以保护细胞免受自身或其他细胞的毒素所害。编码毒素蛋白及其相应免疫蛋白的基因通常在细菌基因组中位置相邻,从而构成毒素-免疫蛋白系统。许多研究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