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媒介伦理问题反思——以《纽约时报》的布莱尔丑闻为例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发生于2003年的《纽约时报》杰森·布莱尔(Jason Blair)丑闻为个案,对美国当代的媒介伦理问题进行了反思.21世纪初的美国新闻界,"系统性"造假记者开始涌现,包括杰森·布莱尔和《今日美国》的杰克·凯利(Jack Kelly).《纽约时报》的丑闻何以发生?该文认为至少有10个方面的潜在原因:布莱尔本人的道德沦丧;商业社会报业激烈竞争的使然;执行总编独裁的管理风格;时报对写作风格的形式追求;纽约时报的精英机制;纽约时报的办公室文化;种族歧视;新闻调查官的失职;投机商的纵容;错误报道中当事者的迁就.该文对美国媒介伦理问题研究的历史脉络作了简单的梳理,同时,将《纽约时报》丑闻案例与"水门事件"报道、《华盛顿邮报》的库克(Janet Cooke)丑闻案、"狮子饮食超市"案例等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美国媒介伦理在布莱尔丑闻案中的新进展:系统性造假成为新特点;网络开始在伦理事件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积极承认错误并不能重建声誉;黑人记者是否比白人记者更能造假;开始对美国媒体所倡导的"社会责任论"进行反思;开始用联系的观点多角度地反思新闻伦理问题等等.同时,该文反思了美国的新闻自律何以失范,认为至少有6方面的主要原因:美国新闻评议会的形同虚设;新闻调查官制度的失败;新闻工作者自我批评的缺失;新闻伦理规范的空洞性;新闻道德评价标准的混乱;新闻伦理教育的滞后.最后,该文对《纽约时报》丑闻案例进行了伦理学的一连串反思:新闻的道德评价标准何以确立;记者道德抉择中的双重标准何以产生;良心能否作为记者道德取舍的标准;新闻采访中的目的能否证明手段;造假欺骗是否媒介普遍的和恒存的现象;媒介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记者道德的堕落吗;新闻由公众利益决定还是由媒体的利润决定.
其他文献
2012年9月,在相隔了13年之后,盐野米松的采写录《留住手艺》再一次出版(本书的初版于1999年由山东画报社出版)。与13年前略有不同的,除了发行的数量增加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这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第四媒体"正在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发现,在网络上传播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一个新兴载体:Blog.1998年,美国人麦特·德拉吉的个人Bl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有个重要指标,到2010年的时候,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规划期末的2005年降低20%左右.rn
期刊
期刊
新记《大公报》为什么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成功崛起?前人对这个问题除了片言只语的论断外,少有系统全面的论述.该文在全面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报业生存饿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据统计,全国目前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散装水泥管理办法.近几年我国水泥的散装率以每年5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目前,我国水泥散装率达到36.61%,
目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战略之一.建筑节能工作,已成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在“2006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现在面对着一个计划的时代,大到城市环境,小到身边的日常用品,从无到有都始于设计,设计的事物也比比皆是,设计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