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波兰尼通过“意会知识论”证明了“主观”与“客观”本不应分立,并借用“内居”概念论证了克服二者对立的可能性。这能够为解决美学研究中“美在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提供思考。目前对波兰尼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意会知识论”在哲学观念变革方面的影响,也有部分研究者借助“意会知识论”来解释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尚未有学者以“内居”概念为核心展开美学研究。本文梳理并分析了“内居”概念及其所关涉的内容,阐释了“内居”概念的美学内涵及意义。论文主体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波兰尼提出“内居”概念的背景:一是波兰尼对客观主义知识理想的反驳,他认为客观主义知识理想将个人因素完全排除在知识之外,损害了知识本身和人类基本情感,是一个虚妄的设想;二是波兰尼对人类知识理想的重新建构,他用“个人知识”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来为“知识的产生离不开个人因素的参与”作辩护,证明了不存在完全脱离了个人的、永恒的、普遍适用的“知识”,知识必然是个人性的;三是波兰尼对“意会思想”的阐发,他指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我们“内居”于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意会的。
第二部分阐述“内居”概念的构成,将波兰尼语境下的“内居”归纳为三种含义:一是表示一种认知方式:“内居于”,其动力来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知热情,实现途径是身体感觉的延伸;二是意指一项活动:“内居活动”,这项活动普遍存在于个体的生命过程中,“内居活动”包括“我-它、我-你、我-我”三个阶段,“我-我”阶段时,个人和事物之间消除了隔阂,达到深入交流的状态;三是描述意会认知的根本属性:“内居性”,意会认知是个人全情投入,用身体“内居于”事物的方式来促成心灵领悟事物意义的体验活动。
第三部分对“内居”的一个重要层面—最高程度的“内居”—进行美学层面的阐释,认为最高程度的“内居”就是蕴含了审美情感的审美式“内居”,是个人“内居于”周围世界,产生审美关系、进行情感交流后达到高度融合、获得审美体验的“内居活动”。具体阐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美式“内居”具备三个要素:过往经验的参与、情感与理智的平衡、意义的生成;二是审美式“内居”具有不可逆性、体验性、创造性三个突出特性;三是审美式“内居”可以沟通科学与审美,当科学家“内居于”科学活动的程度到达最高峰值,即审美式地“内居于”科学活动时,他就获得了美感体验,将科学认识活动转变为个人审美活动,科学走向了审美。
第四部分分析“内居”概念的美学意义,从美学发展史的角度说明“内居”概念是对人类感性能力的肯定,是对学科奠基人维柯所主张的“诗性智慧”的发扬,也是对学科创立者鲍姆嘉通所界定的“美学是一门感性科学”这一学科定位的力证。
第一部分介绍波兰尼提出“内居”概念的背景:一是波兰尼对客观主义知识理想的反驳,他认为客观主义知识理想将个人因素完全排除在知识之外,损害了知识本身和人类基本情感,是一个虚妄的设想;二是波兰尼对人类知识理想的重新建构,他用“个人知识”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来为“知识的产生离不开个人因素的参与”作辩护,证明了不存在完全脱离了个人的、永恒的、普遍适用的“知识”,知识必然是个人性的;三是波兰尼对“意会思想”的阐发,他指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我们“内居”于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意会的。
第二部分阐述“内居”概念的构成,将波兰尼语境下的“内居”归纳为三种含义:一是表示一种认知方式:“内居于”,其动力来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知热情,实现途径是身体感觉的延伸;二是意指一项活动:“内居活动”,这项活动普遍存在于个体的生命过程中,“内居活动”包括“我-它、我-你、我-我”三个阶段,“我-我”阶段时,个人和事物之间消除了隔阂,达到深入交流的状态;三是描述意会认知的根本属性:“内居性”,意会认知是个人全情投入,用身体“内居于”事物的方式来促成心灵领悟事物意义的体验活动。
第三部分对“内居”的一个重要层面—最高程度的“内居”—进行美学层面的阐释,认为最高程度的“内居”就是蕴含了审美情感的审美式“内居”,是个人“内居于”周围世界,产生审美关系、进行情感交流后达到高度融合、获得审美体验的“内居活动”。具体阐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美式“内居”具备三个要素:过往经验的参与、情感与理智的平衡、意义的生成;二是审美式“内居”具有不可逆性、体验性、创造性三个突出特性;三是审美式“内居”可以沟通科学与审美,当科学家“内居于”科学活动的程度到达最高峰值,即审美式地“内居于”科学活动时,他就获得了美感体验,将科学认识活动转变为个人审美活动,科学走向了审美。
第四部分分析“内居”概念的美学意义,从美学发展史的角度说明“内居”概念是对人类感性能力的肯定,是对学科奠基人维柯所主张的“诗性智慧”的发扬,也是对学科创立者鲍姆嘉通所界定的“美学是一门感性科学”这一学科定位的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