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传感器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unbobo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一旦吸入人体内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它会结合血红蛋白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无法提供氧气给身体组织,造成血缺氧。当一氧化碳浓度为667ppm时会使人体中约一半的血红蛋白转换为碳氧血红蛋白,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凡是含碳的物质燃烧不完全时,都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交通业的发展以及煤、石油等燃料的大量消耗使得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随之剧增。因此,对一氧化碳的监测显得尤其重要。研制出微型化、智能化、低成本、具有可靠选择性和稳定性以及高灵敏度的的一氧化碳传感器势在必行。本文将采用碳纳米管/无机复合材料和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气喷在叉指电极上制备传感器,用来实时监测一氧化碳的浓度。主要工作如下:采用气喷工艺在叉指电极上制备MWCNT/Pt复合膜传感器和SWCNT/Pt复合膜传感器,在室温下分别测试了20ppm、40ppm、60ppm、80ppm和100ppm五个浓度对一氧化碳的响应,并对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WCNT/Pt复合膜对CO的气敏特性要优于MWCNT/Pt复合膜,在每个测试浓度下采用单壁碳纳米管的复合膜的响应都要大的多。接着采用气喷工艺在叉指电极上制备单壁碳纳米管氯化亚铜复合薄膜气体传感器,并测试了五个浓度下对CO的响应,并对薄膜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显示掺入了氯化亚铜无机粉末的复合薄膜传感器的响应要优于单纯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传感器和纯的氯化亚铜薄膜传感器。SWCNT/CuCl复合膜传感器还表现出了良好的重复性和选择性。采用气喷工艺在叉指电极上制备PANI/SWCNT复合膜传感器和PPY/SWCNT复合膜传感器,在室温下对20ppm、40ppm、60ppm、80ppm和100ppm的CO进行了气敏测试,并对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种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膜传感器都对CO表现出一定的响应,PANI/SWCNT复合膜传感器的气敏性要略好于PPY/SWCNT复合膜传感器。另外,我们还以聚苯胺和单壁碳纳米管为实验对象测试了不同聚合物和碳纳米管配比的复合膜对CO响应的变化。实验证明当聚苯胺和单壁碳纳米管质量分数比为3:1时,传感器的响应最大。
其他文献
船舶碰撞事故是我国内河安全事故的首害,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严重制约我国内河航运的长期发展。如何采取有效的调控策略来避免船舶碰撞事故,是当前我国内河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汽车安全问题日益严重。采用吸能装置耗散汽车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是保护驾乘人员人身安全的有效途径。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的磁流
柴油机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车辆排放法规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NO和微粒之间的矛盾关系很难解决,所以我们必须寻求有效的排放控制措施。研究表明EGR能够显著地降低NO,但仍需从
晏几道的《鹧鸪天》一词在结构和视角两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文章拟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相对合理性的解读方法.在结构方面,上片所写的内容是“相聚”,而下片则
从事安全监管工作以来,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老生常谈’”.这话听起来没毛病.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确实需要“老生常谈”,天天讲,时时抓,时刻绷紧
期刊
激光探针技术(又称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简称LIBS),是一种基于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物质成分分析技术,具有无需样品制备、分析速度快、原位在线、多元素同时分析等优点,在
初中化学概念是学习的难点,文章以初三化学“溶液”复习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巧用“数形结合图表”突破概念学习难点.巧用“数形结合图表”可以分清饱和(不饱和)溶液和浓(稀)溶
着重强化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教育,是实现新时代中国梦、建立稳定和谐的法治社会的必然需要.详细列举了现阶段对高校大学生展开核心价值观宣讲指导过程中
当前,各国积极采取了节能减碳对策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中国宣称2020年的单位GDP碳排放相比于2005年要减少至少40%,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60%-65%的总目标,足见中
自从2001年,第一个有机光敏场效应晶体管(photoresponsive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Phot OFET)被Narayan等人报道以来,Phot OFET因为材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