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辐照含脂食品中的2-十二烷基环丁酮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i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安全关系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焦点和热门话题。随着全球贸易的一体化,食品发展的主题趋向于更加卫生、安全、健康和营养。但是各种食品在收获加工和贮运中,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和虫害加之气候及产品加工贮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大量的损耗。辐照技术,作为一种物理加工的手段,能够达到杀虫灭菌、防止霉变等目的,从而可以提高食品的卫生安全性,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但是食品辐照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并不均衡,各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制定出有利于各国的法规标准。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含脂辐照食品的鉴定方法,对辐照食品的检测方法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检测技术上的差距,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开展辐照食品的检测技术研究日益迫切。2-烷基环丁酮(2-ACBs)是含脂食品在辐照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辐解产物,研究表明它是由食品中的棕榈酸甘油脂经辐解后产生的,并且它的含量与辐照食品所吸收的剂量成正比。迄今为止,仅在辐照的含脂食品中发现了2-ACBs,任何其它未辐照的食品中从未检测到这种物质。因此,2-ACBs可作为辐照含脂食品的标志化合物,用以检测含脂食品是否被辐照过,还可以用来评估食品辐照剂量。2-十二烷基环丁酮(2-DCB)是2-ACBs中的一种,是由食品中的棕榈酸和棕榈酸甘油酯辐解生成的,由于棕榈酸存在于大部分含脂食品中,因此用其辐解产物2-DCB作为检测含脂辐照食品中的主要标志性化合物显得更为实用。本论文以辐照含脂食品的特异性辐解产物2-DCB为主要研究目标,对2-DCB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探索了前处理及仪器分析条件,首次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辐照含脂食品中的2-DCB的方法。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首次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辐照含脂食品中的的2-DCB。优化了色谱及质谱条件,采用正离子模式下的电喷雾电离,对2-DCB进行多反应监测(MRM)。研究表明:2-DCB的最佳解离电压为90V,m/z239.1为分子离子m/z94.8为定性离子,并在15V电压下离子强度最大;m/z108.8为定量离子并在10V电压下离子强度最大。该方法在5~100μL范围内线性良好,并具有高重现性和稳定性,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的优点。2.分析优化了前处理过程。通过考察洗脱液类型、用量及柱层析填料和活化程度对含脂辐照食品中辐解产物2-DCB的萃取效果,确定二元混合溶剂乙醚:正己烷(1:99)洗脱液和5%去活化的中性氧化铝做柱层析填料为2-DCB提取的理想条件。此方法具有比欧盟标准EN1785方法操作成本更低、样品承载量更大、回收率更高的优点。
其他文献
<正> 自明中叶的茅坤将唐之韩愈、柳宗元,宋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文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传世后,八大家之说便“盛行海内”沿用至今。确实,他们的散
<正> 仲景一部伤寒,震古烁今,自晋隋唐,迄宋明清,中外注家如林,竞达四百有余。其间编次者有之,校注者有之,诠释者自之,条辨者有之,不乏贤达发明。然由于人们所处时代不同,思
<正>"绿色和平组织"作为"深绿派"的代表,虽没取得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领导权,也未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同,但他们把握了全球环保运动高潮迭起的机会,抓住"环境伦理学"这个阵地,
为了降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EV)成本,增进其节能性能,提出了一种轻型油电混合动力汽车(LHEV)的概念.以美国城市道路循环工况(UDDS)作为LHEV的循环工况,结合并联式混合动力汽
企业集团是中国企业的主力军 ,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对整个民族经济的振兴与持续稳定增长均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文章讨论了中国企业集团成长的路径 ,就
<正> 学习世界语和学其它外语一样,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记忆单词。它难在何处呢?难在不好记,记了忘,忘了记这个怪圈中。怎样去记忆世界语单词呢?世界语课本上,授课的老师,没有告
为了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创造力,班组将创新活动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利用各类方法,挖掘员工潜力;采用两条培训主线并进的方法,培养"运""维"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着
品牌资产是企业一系列经营活动所赋予品牌的联想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利益。品牌资产产生于消费者的品牌选择 ,而消费者在进行品牌的选择和购买时往往是根据自己所拥有的品牌知
本文深入剖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分析区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层次性,突出针对性,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和目标,推动武汉城市圈产业
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与凯洛夫《教育学》的导入和学习有着深刻的关联。凯洛夫《教育学》在 2 0世纪 5 0年代的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5 0年代末至 60年代中期 ,我国学者对凯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