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左西孟旦与多巴酚丁胺对脓毒症心肌抑制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探讨左西孟旦使用的安全性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项目为在云南省昆明市某三甲医院进行的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参照相关标准,共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云南省昆明市某三甲医院急诊医学部收治的脓毒症心肌抑制患者40例,中途排除或失访的患者不参与研究。并根据入院时间及随机数表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左西孟旦组)20例,对照组(多巴酚丁胺组)20例。入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左西孟旦1 2.5mg+5%葡萄糖溶液45ml,初始给药时维持静脉泵入速率为0.1 μg/kg/min,以此泵入速率治疗24h,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超声心动图结果酌情调整给药速率。对照组予以多巴酚丁胺180mg+5%葡萄糖溶液32ml,初始给药时静脉泵入速率为2 μ 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h治疗,并根据实际情况及超声心动图结果酌情调整给药速率。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原发感染部位;治疗前、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量指数(CI)、脑利钠肽(BNP)、肌钙蛋白(cTnI)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乳酸(Lac)、心率(HR)、血压(MAP)、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总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以及出院28天生存情况。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及构成比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配对设计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不同时间点的重复资料比较采用重复资料方差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M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左西孟旦组和多巴酚丁胺组年龄、BMI、APACHEIJ评分、SOFA 评分、LVEF、CI、BNP、cTnI、MBP、HR、Lac 经两独立样本 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原发感染部位经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4h、48h、72h后,两组的心功能指标对比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cTnI的主体内效应检验:F=13.332,P=0.001;主体间效应检验:F=5.053,P=0.029;BNP 的主体内效应检验:F=23.579,P<0.001;主体间效应检验:F=6.021,P=0.021;可认为时间是cTnI、BNP的影响因素,cTnI、BNP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两组间cTnI、BNP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VEF的主体内效应检验:F=51.426,P<0.001;主体间效应检验:F=4.296,P=0.043;CI的主体内效应检验:F=17.617,P<0.001;主体间效应检验:F=5.014,P=0.028,可认为时间是LVEF、CI的影响因素,LVEF、CI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且两组间LVEF、CI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左西孟旦组和多巴酚丁胺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乳酸水平:F=12.829,P<0.001;主体间效应检验:F=6.714,P<0.001,乳酸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且两组乳酸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左西孟旦组和多巴酚丁胺组在治疗后个时间点APACHEⅡ评分的主体内效应检验:F=6.893,P=0.012;主体间效应检验:F=3.395,P=0.073,APACHEⅡ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但两组间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的主(P=0.073),MAP体内效应检验:F=27.885,P<0.001;主体间效应检验:F=2.343,P=0.134,MAP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且两组间MAP无统计学差异(P=0.134),心率的主体内效应检验:F=1.479,P=0.231;主体间效应检验:F=0.211,P=0.649,心率随着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且两组间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649)。左西孟旦组和多巴酚丁胺组机械通气时间[(12.17± 10.31)vs(13.00±9.44)d,(P>0.05)],总住院时间[(17.95±9.98)vs(14.90±8.00)d,(P>0.05)],去甲肾上腺素用量[(60.65±27.60)vs(70.50±32.58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比多巴酚丁胺能更好地改善脓毒症心肌抑制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稳定血流动力学,提高组织灌注及氧代谢,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在改善整体病情及预后方面并未见明显优势,仍期待更多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