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技术及装备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供应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焦炭消耗国,2018年我国焦炭产量高达4.38亿吨,约占全球总量的70%以上。炼焦工业既是重要的能源生产部门,也是耗能大户,炼焦约占焦化工序总能耗的70%~80%,其中荒煤气显热造成的热损失约占32%~36%。长期以来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与利用一直是焦化行业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然而,在荒煤气显热回收过程中主要存在“结焦腐蚀”、“积石墨”和“漏水”等行业性技术难题,荒煤气显热迄今未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回收与利用。本文研究揭示了荒煤气焦油冷凝结焦机理,研制了防结焦不粘涂层和上升管蒸发器装备,构建了热态中试平台及示范工程,验证了上升管蒸发器装备热工特性和防结焦不粘涂层的稳定性、可靠性,实现了荒煤气显热回收与利用,解决了焦炉荒煤气结焦腐蚀、漏水等行业技术难题。首先,研究了焦炉炭化室内壁表面碳质沉积物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基于对炭化室碳质沉积物材料特性分析,揭示了:荒煤气中多环芳烃在炼焦初期首先形成3.0-5.0μm的亚稳态初级炭颗粒,在高温强热作用下进一步形成0.5-2.0μm中级炭颗粒,最终形成致密的终级碳质沉积物。在碳质沉积物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C元素含量的增加以及O和N元素含量的降低,吸附O2和H2O后参与炭层骨架的氧化反应生成=O和-O结构,氧化过程和含氧基团脱除的动态反应导致碳质沉积物中O元素键合状态的改变,从而形成了高度石墨化的碳质沉积物。然后,以焦炉上升管内壁结焦炭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荒煤气结焦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荒煤气中多环芳烃在高温强热作用下首先生成由0.1-1.0μm炭颗粒组成的松散堆叠的多孔结构炭层,而后炭层粒径逐渐长大至1.0-3.0μm,随着炼焦温度周期性变化,炭颗粒堆积致密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形成含有大量花纹状的致密结构炭层。同时发现:金属元素(特别是Fe元素)对焦油结焦腐蚀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容易使焦油中以=O键合形式存在的羰基、醌基和羧酸(盐)以及以-O-键合形式存在的酯、醇、酚和醚等化合物发生降解脱除反应。再之,选取SiO2、TiO2、MgO、CaO、Al2O3等惰性氧化物为原料制备防结焦不粘涂层材料。建立小型炼焦试验台,对比分析涂层试样与310s不锈钢试样的结焦特性,结合材料表征分析表明:经高温烧制后的涂层表面较为光滑平整,有效抑制了煤焦油成分物理流挂,同时惰性涂层材料对金属表面活性位点具有屏蔽作用,消除了Fe元素等金属催化结焦反应;拉曼光谱研究了涂层试样及310s不锈钢试样表面结焦的石墨化程度,发现D峰与G峰的面积比值(ID/IG)分别为2.61和2.27,说明涂层表面石墨化程度显著降低。该研究有效解决了焦炉上升管“结焦腐蚀”、“积石墨”和“漏水”等技术难题。采用CFD软件构建了上升管蒸发器换热特效的三维数学模型,研究了蒸发器结构和水侧流速等对换热效率的影响,实现了对试验研究的补充和拓展。研究表明:增加蒸发器肋片数量,换热效率随之增加,当肋片角度α=18°时换热效果较佳;换热效率随着蒸发器水侧流速u的增大而增大,当u=0.05m/s时,蒸发功率为71.0kW,当u≥0.1m/s时,蒸发功率约为71.1kW并基本维持不变。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荒煤气显热回收热态中试试验平台,系统稳定运行约3个月,初步验证了显热回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循环倍率N(取5~13)对荒煤气结焦石墨化和显热回收产汽量的影响。在炼焦期内,不同循环倍率N时荒煤气出口平均温度均高于500℃,荒煤气进出口平均温差约200~260℃;随着循环倍率N的增大,上升管出口壁面温度逐渐下降,当N=11时,在炼焦末期上升管出口壁面温度约有6 h低于450℃,上升管根部逐渐出现结焦现象;随着循环倍率N的增加,荒煤气出口平均温度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N=13与N=5时平均产汽量差值约为9.7%,荒煤气显热回收效率并未得到显著提高;在确保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回收荒煤气显热,确定工程应用循环倍率N取10。在热态中试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6.0 m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与利用示范工程,设计了产过热蒸汽方案。首次成功地开发并应用了无人值守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实时在线监控反馈每根上升管蒸发器运行情况,实现蒸发器漏水事故在线诊断预警。工程投产1年来,系统运行稳定,未发现“漏水”、“结焦腐蚀”等现象,将传统技术的清焦或上升管更换周期由2~3月延长至12个月以上,有效抑制和缓解了上升管荒煤气结焦石墨化速度,大大降低了日常清理工作量,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传统技术相比,荒煤气显热回收效率提高约30%,吨焦产过热蒸汽量约100kg,实现了荒煤气显热合理地回收与利用。
其他文献
为探讨章渡岩体的成岩时代、源区特征及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35 Ma),为皖南地区燕山早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岩石的SiO2含量为65.18%~67.38%,A/CNK为0.93~0.98,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富集Th、U、La与K元素,相对亏损Ba、Nb、Sr、P与Ti元素,微量元素蛛网图与稀土元素
本文研究了几类描述细胞在自身分泌的化学物质刺激下进行趋向性运动的偏微分方程组,包含趋化-趋触模型和两类趋化流体模型.论文研究了这几类趋化模型解的适定性,有界性以及带流体时的小对流极限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包含四部分:第一章概述了所研究趋化模型的生物背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简要介绍本文的主要工作.在第二章中,我们研究了具有一般logistic项的拟线性趋化-趋触模型(?)的Neumann边值问题,其中Ω
经过人们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饱和密度及以下的核物质状态方程得到了较好的限制。但是,不管是重离子碰撞实验,还是天体观测数据,都还不能对高密的状态方程给出有足够精度的限制。重离子碰撞给出的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在高密时仍然有50%的相对不确定度,而对称能在高密时的不确定度更大。为了更好约束核状态方程,本文立足于核结构性质研究,以深束缚K核为切入点,细致地研究了K核的奇异性以及这些性质与状态方程之间的关联
水泥基材料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用量最多的建筑材料,在细观尺度上,水泥基材料可以看成是由水泥浆体、骨料和界面过渡区三相组成的复合结构。水泥基材料宏观上的力学和传输性能,与其细观结构的物相组成和相对含量密切相关,准确表征水泥基材料在细观上的结构特征,对于研究材料宏观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材料细观上的三相出发,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背散射模
本文研究了生物数学中的两种趋化模型,它们描述了响应于可扩散化学信号浓度梯度的细胞的偏向运动.两种模型具体为带有p-Laplacian扩散的耗氧型趋化流体模型以及具有有限趋化灵敏度的耗氧型趋化模型.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概述了趋化模型的生物背景以及研究现状,涵盖了我们问题的研究背景,并给出了主要结果.在第二章中,我们研究了具有慢p-Laplacian扩散的不可压缩趋化-Navier-Stokes
磁性是存在于很多材料中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这类材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磁性最早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司南,它被认为是指南针的起源。随着人们对磁性材料认知的不断增长,现如今磁性材料更是应用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至今,我们知道磁性是和电子的自旋密切相关的,所以从微观角度去研究材料的磁性属性变得非常重要,而作为磁性材料的另一孪生兄
半参数回归模型由于结合了参数回归和非参数回归的特性,在统计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且在计量经济学和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众所周知,统计中许多回归模型要求具有可靠的参数。异方差性反映了绘制模型的残差与响应变量的不等关系。对于估计回归模型的假设,这是最常见的违背假设行为之一(在普通最小二乘法中,最重要的假设就是随机误差项满足同方差性)。由于在回归模型中检测异方差对获取可靠参数或应用统计检验有重要作用,
作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宗教之一,伊斯兰教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尽管中国不属于伊斯兰国家,信徒的比例较低,但与伊斯兰教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均具有紧密的联系。丝绸之路是伊斯兰思想和文化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通过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行为,宗教本身及其映射在商业规则中的宗教概念,得以进入并逐渐融入中国社会。这种文化的传入与融入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建筑形态是重要的外化体现形式之一。本文的主要研究
二维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传统的三维光学材料不同,二维材料在垂直于二维平面的方向存在量子限域效应,并带来了诸如高激子结合能、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新颖的光电性质,在光电子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光电探测器是光电子器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光通讯、成像以及遥感等领域应用广泛。当前对高灵敏、快速和宽波段响应的高性能光电探测器有极大的需求,但现有的二维光电导和光伏器件分别在实现
我国余热资源丰富,以氨水为工质的卡林纳循环(KC)是替代传统水蒸汽朗肯循环(SRC)用于回收余热并提供电力的高效动力循环系统,具有工质浓度可调、结构多样化、余热回收率高、热力性能优越等特点,对节能减排、余热梯级回收及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卡林纳循环的研究热点已经不局限于单一的动力输出,而是拓展到了动力/制冷/采暖联供循环。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KC及在其基础上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