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型合成射流对二元双喉道矢量喷管的流体主动控制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hy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合成射流的流体主动控制技术在低速流动工况下已得到成功的实施,但在超声速流动情形下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火花型合成射流由于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而被认为是一种可应用于高速流动的流场主动控制技术,在二元双喉道矢量喷管上探索这种先进的流体主动控制方式有利于其性能和矢量推进效率的提升。本文对火花型合成射流流动特性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就火花型合成射流对于二元双喉道矢量喷管主喷流偏转控制以及对于单膨胀边主喷流流动分离控制上的应用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采用实验和数值计算结合的方法,对火花型合成射流的流动特性开展了研究。射流在孔口喷射初期呈现球面扩散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剪切和卷吸外部气流,形成一系列旋向相反的涡串,随后合成射流作用范围迅速扩大。火花放电产生的高压区在激发器腔体内部的往复移动使得腔内压力以及孔口速度呈现一边振荡一边下降的变化规律。射流的扩展能力和高法向速度区域均随工作频率和放电能量的增大而增加。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探索了火花型合成射流对于二元双喉道矢量喷管主喷流偏转控制。就火花型合成射流的单独控制作用而言,由于其喷射质量小、工作值班周期短等问题,难于对二元双喉道矢量喷管主喷流实现持续偏转。为此,提出了一种用于二元双喉道流体式矢量喷管的火花型合成射流与旁通连续射流的组合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火花脉冲激励二次流喷注大致可划分为火花型合成射流主导、喷注间歇和旁通连续性射流主导等三个阶段;火花脉冲激励二次流喷注能够改变二元双喉道矢量喷管内部的主流回流区影响区域,进而影响主流的矢量偏转;在本文的火花激励参数工况,二次流喷注流量率1%的主流最大瞬时矢量偏转达到14°,一个周期内的平均矢量偏转为6.6°,较无火花放电激励的主流矢量偏转角增加约70%。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探索了火花型合成射流对改善主喷流在二元双喉道矢量喷管单膨胀边区域流动分离上的应用效果。火花型合成射流在前几个周期内改善了主喷流在单膨胀边的流动分离,主喷流偏转角增大,喷管推力系数提高,但不可持续。采用火花型合成射流与旁通连续射流的组合方案,火花能量强化连续性射流注入单膨胀边后,流动分离得到明显的改善,喷管推力系数提高。在本文的火花激励参数工况,火花能量强化连续性射流工况较无火花放电激励工况相比,平均偏转角增大4.6%,主平均推力系数增大1.5%。
其他文献
航空发动机目前正朝着多变量、分布式控制方向发展。分布式控制具有传输延迟、节点故障等特点,严重影响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本文针对分布式架构下航空发动机多变量
脑机接口是在人脑和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的不依赖于常规大脑信息输出通路的对外信息交流和控制的通信系统。作为事件相关电位中重要的内源性成分,P300脑电信号广泛
“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在书中提出了与基督教地心说完全不同的日心说。此后,科学与宗教,正确与错误的宇宙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支持哥白尼理
CAD系统与CAPP系统的集成是企业应用系统集成的基础之一,加工特征的识别是实现CAD/CAPP集成的关键技术。本文首先分析三维实体边界模型的特征识别方法及其特点,继而采用基于
Ti2AlNb电子束接头具有力学非均质性特点,其破坏或疲劳行为与接头各微区的细观力学性能密切相关。本文旨在通过纳米压痕技术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等对Ti2AlNb焊接接头力学非均
高速载流摩擦是处于电流流通状态的特殊摩擦学行为,被广泛应用于电气铁路交通系统、航空航天等研究领域,具有高速、高温、高载荷的苛刻条件。高速载流摩擦系统中的摩擦副接触
随着科技的发展,航空技术发展的越发娴熟,大飞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动力系统必不可少,因而飞机的辅助动力系统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辅助动力装置的核心部件
目前,可靠性方法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较好方法,而在实际工程中的数据量是很有限的,有时很难法满足可靠性方法对数据量的要求。因此,针对可靠性方法在小子样应用上的局限性,在前人的基础上,文本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并且应用于某机型垂尾的可靠性评定。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讨,具体如下1)可靠性评定数学模型:取区间方法和概率方法计算得到的可靠度较小值作为可靠度分析结果,从而修正了应力-强度非概率集合干
本文以某型三级旋流燃烧室火焰筒冷却方案设计参数为基础,针对多斜孔、复合角和冲击/气膜三种冷却方式开展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在相同单位面积冷气量条件下,对比分析了流量系数
目前,随着电子、自动化、通信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制造业市场以及生产体系的发展。相应的,制造系统也逐渐转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成为主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