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沟渗水条件下黄土地基水分场数值分析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m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工程界普遍依据地基全部或部分湿陷性土层的饱和浸水湿陷量衡量场地优劣和制定工程对策,与实际常有较大差距。事实上,黄土地基湿陷事故大多与地下管沟渗水有关,管沟等线源渗水使黄土地基局部含水量增大,地基局部土层沿深度和宽度方向达到不同增湿含水量,并引起不均匀增湿湿陷变形。黄土地基发生湿陷事故的原因,与其说是湿陷量大,还不如说是湿陷差异过大。研究管沟渗水引起的增湿湿陷变形问题,需首先确定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的变化,即确定黄土地基增湿范围和增湿幅度,再进一步计算分析黄土地基增湿湿陷变形。此方面研究工作尚是缺乏的。基于此,本文就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的变化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基于实际工程管沟漏水的情况,考虑黄土地基土体初始含水量、孔隙比、管沟内积水压力等因素影响,给出了二维非饱和黄土地基管沟入渗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并编制软件对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进行了计算分析。管沟内积水压力分别按无压、满水和有压三种情况考虑,地基土体初始含水量分别取15%和20%,孔隙比分别取0.7、0.9和1.1,分别计算得到均质黄土地基入渗3年的地基水分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土体孔隙比越大,初始含水量越大,入渗速度越快,地基增湿区域越大,但随着增湿区域的增大,入渗水量扩散作用增强,饱和区域反而减小。土体孔隙比越小,初始含水量越小,入渗速度越慢,地基增湿区域越小,显示了低饱和密实土体较强的阻水作用,水分难以下渗,主要集中于管沟周围,水分扩散作用较弱,饱和区域反而大。随着时间的增长,入渗增湿范围增加。但当地沟水与地下水连通后,由于入渗通道的形成,地沟水能够更快的进入地下,则增湿范围反而减小。管沟中积水压力的大小对黄土地基水分入渗影响很大,压力越大,入渗越快,增湿范围越大。
其他文献
张弦梁结构(Beam String Structure,简称BSS)在我国建筑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对其受力机理的研究也已取得一定进展,其中张弦梁结构的静力极限承载力、动力响应等研究热点受到工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铁路运输需求的激增,列车的营运密度和速度都迅速提高;列车脱轨成为火车运行的一大安全隐患,对于铁路客站这类人员密集的大型交通枢纽,一旦列车发生脱
塑性设计中腹板的高厚比需要严格限制,以防止构件在形成塑性铰并发生塑性转动时,板件因局部屈曲而提前丧失承载力。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在塑性设计中对只承
拱式转换层作为一种新型的转换层结构,具有刚度大、自重轻、能跨越较大跨度,可为建筑增加使用空间,节省工程造价等特点。其抗震能力是确保该结构抗震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本文
膨胀土是一种具有胀缩性、裂隙性和超固结性的特殊粘性土。由于其特殊的性质,膨胀土一般在浸水与压力的作用下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增湿变形。增湿变形是在压力作用下变形达到稳
本文以国内外钢一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高性能钢一混凝土组合梁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其抗剪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首先概括阐述了高性能钢与高性能混凝土的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SRHSHPC)是新型高技术混凝土在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是型钢混凝土结构发展的新方向,它充分利用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提
实时子结构试验方法是将数值子结构计算与试验子结构实时加载试验相结合的联机试验方法。与传统的结构抗震试验相比,实时子结构试验对加载设备和积分算法都有更高的要求。这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国家基本建设中最广泛应用的结构形式。由于混凝土碳化、氯离子侵蚀、冻融等,导致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混凝土顺筋破坏和剥落等破坏,这已成为影响混凝土结
近几年来,对网壳结构弹塑性性能及动力破坏机理的研究比较多。这些文献以单层球面网壳、单层柱面网壳等基本网壳结构形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响应的分析方法,探讨其在阶跃、简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