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对比研究,比较1300cs和5700cs两种硅油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硅油乳化趋势,探讨两种硅油在临床上使用的优势和弊端,最大化的发挥硅油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体外实验通过模拟限制运动的状态下眼球运动,观察硅油稳定性和乳化情况,研究产生差异的原因,探讨其发生机制指导临床应用。方法1,选取研究对象为天津市眼科医院2007年1月-2011年8月,被确诊为PDR入院手术治疗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50人263个眼。其中使用1300cs硅油的男性37眼、女性25眼,平均年龄53.6±11.2岁;使用5700cs硅油的男性115眼、女性86眼,平均年龄53.3±11.5岁。术中注入1300cs硅油或5700cs硅油,将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硅油的类别分为两组根据PDR分期分别进行对比观察。术后随访记录每1个月记录1次直至硅油取出术后终止随访。对比研究包括:术后视力恢复、复发玻璃体积血、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变性以及硅油乳化。2,对两硅油组PDR各期每种并发症发生例数的总合进行统计学分析,单眼重复发生某一并发症不再重复计数,仅算1只眼,为方便分组统计对于非整月进行硅油取出术或者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本次研究按照发生的时间,若超过半个月则按一个月记录,若不超过半个月,则按上次整月复查的时间记录。每次复诊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汇总后,用硅油填充术后每个月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人数比上当月还未进行硅油取出术且未发生过相同并发症的人数进行比较,计算每月某一特定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及t检验判断是否存在组间差异.两硅油组术后结果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3,体外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为1300cs硅油(法国爱尔科)和5700cs硅油(美国博士伦),将其填充如自制的模拟眼中,进行眼内动力实验,自行设计制作眼内动力学模拟器。对比分组包括1300cs组:50%硅油量静置组3个、运动组3个,80%硅油量静置组3个、运动组3个;5700cs组:50%硅油量静置组3个、运动组3个80%硅油量静置组3个、运动组3个,设定每日模拟运动量,分别为白天持续运动3小时,夜间持续运动2小时,观察理想的限制运动的状态下,六个月内硅油稳定性和乳化情况。结果1,术后随访PDR各期两硅油组在术后视力恢复、玻璃体积血(Vitreous hemorrhage VH)、并发性白内障(Complicated cataract CC)、继发青光眼(Secondary glaucoma SG)、角膜变性、以及硅油乳化现象对比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χ2检验),但是1300cs硅油在眼内填充时间大于2个月时,硅油乳化的几率明显提高并且大于5700cs,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2,1300cs和5700cs硅油在与PBS液体接触后,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6个月内,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自发的乳化和表面界面张力的明显下降,各实验组均未出现硅油乳化的情况。但是我们发现,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1300cs硅油与瓶壁的相对运动速度大于5700cs,50%硅油组大于80%硅油组。50%1300cs组>50%5700cs组>80%1300cs组>80%5700cs组。结论1,1300cs和5700cs两种硅油的使用,在PDR第V期、第Ⅵ期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恢复、复发玻璃体积血、并发性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对比无明显差异。2,对于1300cs硅油填充的患者2个月内进行硅油取出,其硅油乳化几率与5700cs无明显差异。3,1300cs硅油和5700cs硅油物化性质稳定,不会因长期接触盐溶液而出现明显的稳定性下降、表面界面张力降低的情况。4,硅油填充6个月内单纯的眼球运动量不足以造成1300cs和5700cs硅油乳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