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华—黄场地区潜4~3油组储层特性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主要是以江汉油区的低渗透油藏中的储量、产量规模最大的王场-广华-黄场油田潜4~3油组低渗透油藏为研究对象,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低渗透油气资源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类型,几乎在每一个发现已经存在着油气的国家以及地区都会有着低渗透油气资源。中国的低渗透油气资源聚集也相当丰富,在中国已经的探明的储量中,低渗透油藏资源占据其中一大半以上。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和发展是中国油气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想要取得能源方向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注重发展低渗透油气。本课题运用测井各项技术以及方法、岩心相关方法、测试技术、室内试验等多种资料,应用统计学、数值模拟技术等方法,从分析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入手,到沉积微相的划分,再到从物性和电性两个方面重新建立储层的最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标准,到储层岩电关系建立、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绘制孔隙度、渗透率的图版、再进行储量复算,分析总结盐湖沉积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弄清储量规模,开发低渗透油藏的潜力,对剩余油的开发进行指导,经过一步步的研究改善,之后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由此来实现高效开发的总目标,充分发挥低渗透油藏的潜力,并且在实际的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课题的研究,在储层认识上进行了一些新颖的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及认识,在开发过程中也收到了相对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多种方法确定了有效厚度物性下限,有效厚度物性下限为:φ≥9%,K≥1×10-3μm~2,孔隙度比原标准降低了2个百分点。通过对潜4~3油组试油资料的统计,建立和完善了油干层、油水层解释图版,确定了潜4~3油组有效厚度下限电性标准。油干层解释标准为:自然伽马位比≤6.5,声波时差差值≥-15,密度差值≤-0.1,根据标准层对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利用校正后的声波时差和密度编制了孔隙度、渗透率图版,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分小层进行了储量计算,其含油面积为43.04km~2,石油地质储量1769.3×10~4t。与储量套改相比增加含油面积9.94km~2,石油地质储量387.7×10~4t。
其他文献
邓小平同志的统战实践为百色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巩固与促进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并为当今的统战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身份辨别技术,通常需要在非接触情况下确认人的身份,比如来员访问、门禁等很多应用场景。这些年来,研究人员大多都是针对用户主动提供数据的情况进行相关研究,这种情况下的人脸数据通常是光照均衡、姿态正常、表情正常、无遮挡且距离适中的,但在被动获取人脸数据的情况下,这些条件不会全都具备,而这些不具备的条件会使得人脸识别性能急速下降,让人脸识别在被动情况下的实际应用受到阻碍。在这些被动的识别应
目的: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ultrafast pulse wave velocity,UFPWV)检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病人颈动脉(Carotid artery,CA)的脉搏波波速以探讨该技术在
马修·阿诺德是第一位将“文化”这一概念明确地置于其理论中心位置的人。他生活在物质丰富但精神信仰缺失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面对精神断裂和社会巨变,阿诺德推崇以文化衔接
目的 研究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CHE)对体外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MTT测定结肠癌细胞存活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HE处理后活性氧(reactive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是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线路覆冰会使线路荷载增加,容易导致线路跳闸,金具损坏,甚至断线、倒塔事故。因此,随着我国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建设
在百色起义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广西实际结合起来。不唯书、不唯上.尊重实际开展革命工作,走出了一条以少数民族群众工作为基础,以上层统战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微博、微信,QQ等程序为代表的自媒体应用革新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与我国自媒体技
判断与强制性规范冲突的合同效力在学术领域及司法领域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其本应作为限制私权利触犯集体或社会公共利益存在,而该项制度的要求也在随着时代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我国历来对强制性规范的定义在法律制定层面进行了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5项、《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以及新出台的《民法总则》第153条是目前就认定违反强制性规范的合同效力之事项对立法者态度的概括授权。然而仅仅是如
银的抗菌性能早在十六世纪就被发现并广泛地应用于医药界。随着20世纪纳米科技的发展,银纳米粒子的物化性质研究特别是生物学应用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纳米粒子特有的结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