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于1998年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预计从2010年到2040年,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速时期。在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不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占据多数。预计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均会高于城镇。但农民这一数量巨大却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并未被纳入于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范畴。在此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口如何养老,既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及其基本对策。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农村养老的研究现状。根据养老经济支持力的变迁,把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变迁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建国前至50年代初的家庭保障;50年代中期到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保障;改革前至80年代末家庭保障的重新回归;90年代至今以家庭保障为主,保障方式多元化四个时期。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深入具体地分析了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在我国农村,衡量老年人身份的标准并不完全由年龄来决定,而是退出劳动领域的时间来决定,或者他本人及所在社区对老年养老的认同。农村老年人仍是维持自身生活和生存的主要力量,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主要的养老资源,而子女及其家庭以及社区所提供的资源,只是作为一种补充。由于我国农村经历了急剧的变迁,老年人失去了对子女的权威,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动摇。随着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当前的农村养老已与传统的养老有了一些区别。因此本文分析了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农村养老。在农村,儿子是老人经济支持的主要提供者,为了弥补生活照料的不足,外出子女更倾向于提供经济支持。居住距离的增加阻碍了家务以及日常生活起居照料等,但对经济支持并无显著的影响。在情感支持上,非本村的女儿为老年人提供的情感支持最多,通常儿子是经济和家务劳动帮助的提供者。子女的外出阻碍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子女外出后带来的情感交流上的空白难以找到恰当的填补方式。子女的外出减少了老人可以选择共同居住的人选。大多数老人对现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很满意。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农村养老面临一些困境,其中最根本的是土地保障作用的削弱。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并不能说明家庭养老的能力削弱了。 针对目前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制度缺陷及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政策建议。多管齐下,提高土地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