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诸多的实证结果已经证明多元化经营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会产生负面影响,学术界对非相关多元化更是深恶痛绝,通用公司和春兰集团等国内外公司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却取得很大的成功。我国上市公司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已经非常普遍,在2006年,非相关多元化公司数量约占样本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究竟哪些因素促使上市公司选择了非相关多元化?又是哪些因素影响非相关多元化水平?本文阐述了非相关多元化决策影响因素理论,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梳理了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内部影响因素理论,描述统计了2006年上市公司非相关多元化状况。统计结果表明多元化程度为2和3的非相关多元化公司占非相关多元化样本公司总数的80.39%,而它们盈利状况明显不如专业化经营和相关多元化经营公司,也不如多元化程度为4以上的非相关多元化公司,多元化程度为4以上的非相关多元化公司只占非相关多元化样本公司总数的19.61%,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多元化程度较往年都有下降,在净资产收益率比专业化经营和相关多元化经营公司高,表明经过资产重组和剥离严重亏损的部门后,高度非相关多元化公司业绩有很大的提高。实证研究运用Logit模型考察自由现金流量、国有股比例、主业发展状况和经营风险因素是否影响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回归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不倾向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过多的自由现金流量、摆脱主业发展不佳状况和分散经营风险是我国上市公司选择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原因。积累了过多自由现金流量的上市公司不经过周密地可行性论证,在主业不稳的情况下,介入经营风险较高的高新行业,说明我国存在较严重的盲目地选择非相关多元化的现象。随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上市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负债能力、内部资本市场、研发投入、公司规模、固定资产比重和主业发展状况7个因素对上市公司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自由现金流量和负债能力与非相关多元化程度正相关,显示现有的财务资源和将来可获得的财务资源对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促进作用。研发投入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需要占用资源,公司规模和主业发展状况与资源的提供紧密联系,回归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公司规模、固定资产比重与非相关多元化程度负相关,主业发展状况与非相关多元化程度正相关,显示企业资源对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制约作用。另外,西方多元化战略理论中公认的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在我国并不适用,内部资本市场对我国非相关多元化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来防止上市公司盲目地选择非相关多元化,限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过度地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及促进自由现金流量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