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视角下的宗教公益事业——以天主教“河北进德公益服务中心”为个案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_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的公益事业在21世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公益”顾名思义是指公共的利益,“公益事业“一般指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公共与福利事业。随着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飞速发展,一些有信仰背景的公益事业组织也脱颖而出。宗教公益组织作为“信仰型社会组织”的一类,既具备了第三部门的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的社会属性,同时亦拥有宗教信仰的特征,能够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协调等方面发挥特殊的功能,是当代中国第三部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近几十年来,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将社会资源、精神资源纳入研究视野,形成了社会资本、宗教资本等概念,极大地扩展了资本概念的内涵。资本概念的这一发展,不仅对经济学的研究,而且在社会学、宗教学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资本理论引入宗教研究领域,将宗教组织本身所具有的资源定义为一种资本,从而使其成为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文章选取天主教“河北进德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进德公益”)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为基础,运用“资本”理论中关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宗教资本的相关概念为分析框架,将三种“资本”理论结合起来对河北进德公益机构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制度性宗教在中国社会开展公益服务的可能路径,探讨资本视角下带有宗教信仰背景的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公益事业中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宗教团体在公益事业中各类资本的获得与增值机制。
  文章共分为七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及结语。绪论部分简要论述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综述有关宗教公益事业的学术文献,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现代发展,将宗教团体的资本类型区分为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宗教资本,为全面探究宗教公益组织的资本增值作出理论铺垫。第三章对“进德公益”个案做全面介绍,解析其公益团体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全面探究进德公益的“物质资本”,揭示宗教团体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以及在公益事业宗教团体物质资本的增值规律。第五章以“社会资本”为理论工具,分析进德公益在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整合组织内外的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并发展自身的社会资本。第六章借助“宗教资本”概念,简述进德公益从事社会慈善事业与服务的神学基础,概述进德公益对天主教社会理念的理解与实践,着重论述其在公益活动中丰富神学教义、提升宗教虔诚、扩大教会影响,也就是扩展宗教资本的过程。结语部分概况了公益事业发展与宗教团体增值之间的动力学模型,同时指出其对公民社会建设的意义。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以进德公益为代表的宗教组织在社会公益活动中,能够不断动员社会资源,丰富社会关系网络,优化其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宗教资本,并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简言之,宗教公益事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宗教团体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宗教资本的增值过程。宗教组织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无论对于当代公民社会的进步,还是宗教团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将中国古代诗歌风格分为二十四个品目,很显然,《诗品》对诗歌风格、意境及诗歌之美的划分采用了繁分法。其中不仅仅有典型的阳刚之美“雄浑”和阴柔之美“冲淡”,还有或倚阴趋阳,或倚阳趋阴的壮美和秀美。如豪迈纵横,气势磅礴的“豪放”之美、峻峭挺拔,雄放迈往的“劲健”之美、感时伤乱,悲壮慷慨的“悲慨”之美、深沉执着,含蓄凝重的“沉著”之美,又如文理细腻,色泽润厚的“纤秾”之美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越来越复杂,这些子系统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又相互制约着;某个子系统一旦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干扰发生故障,便可能由此引起整个系统的瘫痪甚至于崩溃,这便是系统的脆性;脆性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金鸿章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正式提出的,并在系统熵和系统突变理论上得以发展起来的,随着系统的越来越复杂,脆性所体现出的属性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近十年来在“911事件”“非典”“200
学位
规范自然主义是一种关于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地位的观点:它是一种元认识论,既执行其传统的规范作用,又具有对经验证据的敏感性。  劳丹主张的自然主义是认识论类型的,其本质并不全是关于哲学知识的理论的认识论,而是对哲学陈述的判定方式,如在社会生活其它领域中,科学、常识、法律中的判定方式一样。认识论自然主义是一个元认识论命题,自然主义元方法论规则最好被理解为连接手段和目的的假言命令式,其可靠性是经验陈述的,
学位
1964年,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发表了一篇题名为“ily a”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收录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一书中,这种匿名的(anonyme)、无人称的、无存在者的存在再次出现是在列维纳斯的《时间与他者》和《整体与无限》一书中。在《整体与无限》中,列维纳斯把它称为基本元素(élémental)。对列维纳斯来说,这是一个具有连续性意义的概念,并且在其著作中多次出现
学位
今天的时代虽然不乏哲学思考,然而古人所提出的问题却常常被人遗忘,生命自身的朗现也因此被遮蔽而变得晦暗不明。真正的哲学思考,则不得不专注于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其目标在于追问主体获得真理何以可能。惟有如此,才能让主体自己显现自己,而不依靠外物来获得真理。倘若如此理解哲学,那么"关注自我"就是主体获得真理的价值所在。  可是,人们对于生命自身的哲学沉思,却常常以至高无上的理性精神来支配,用冷酷无情的话
学位
萨特在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黑格尔他人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他人理论,正确而又深刻的揭示了"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真实关系,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存在","他人"的核心问题实际上也是存在问题。他在本体论层面上解释他人,认为只有提出"他人"问题,才能全面说明"我"(作为对象的我与作为主体的我)与他人,自在与自为等这些关系。而要理解源初的"他人"问题,就不应该如传统哲学
学位
汉娜·阿伦特及其思想,自《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问世以来,在西方就一直受到政治哲学研究者的关注,甚至有学者认为,她的著作在某些方面引导了20世纪的政治哲学研究,由此可见阿伦特在政治哲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以政治共通感为中心概念,阐述阿伦特关于这一主题的思考。  通常人们认为康德政治哲学的基础是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但阿伦特最推崇的却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特别是“审美判断力批判”,认为它“包含着康德政治
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础,也被他作为自己第一哲学不可否认的基础性研究公理,它们是其它一切学科都必须遵守的原理,是使一切知识得以可能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是在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这两条公理、对其进行论证、并且将其作为论证的基础的学者。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是最为基本的形式逻辑规律,它们保证了思想具有确定性、明确性,不自相矛盾并且前后一致,保证了命题具有意义。  《形而上学》的第四卷的
本文试图探讨东晋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鸠摩罗什(343-413)于后秦弘始三年(401)入关后《大智度论》的译出,使中国学僧首次接触到了较为详细的印度佛身理论。庐山慧远(334-416)正值此世,较早学习了《大智度论》,并就佛身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法身”存在的诸多疑问书信求教罗什,后者给予了细致解答。两人书信后被集为《大乘大义章》,流传至今。在这一中国人详细论述“法身”的最早文献中,慧远基于自己的既有
学位
本文从历代政治、文化和政府对佛教传播的政策等大环境以及现今所保存的罗汉文物和史料记载的罗汉形象诸角度展开分析,来探寻归纳罗汉形象变迁背后巨大的社会推动力。本文认为罗汉形象在中国的变迁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佛教政策;二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解决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问题所形成的复杂困境及在这一过程中其地位的变迁而导致的罗汉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三是佛教中罗汉地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