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对高中学困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esp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挫折和逆境中成长的重要心理素质指标,它直接决定个体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应对行为,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高中学困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面对学习压力和生活困扰,心理韧性脆弱是他们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如何提升学困生心理韧性,提高他们面对压力、困境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着眼于此,旨在调查高中学困生心理韧性现状,并筛选部分心理韧性水平较低者参与团体辅导,来检测团体干预的有效性,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首先是调查问卷,选取邹城实验高中学生660人做“心理韧性”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34份。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心理韧性水平在性别、独生子、单双亲、城乡生源和年级上的差异。研究结论:(1)高中学困生群体心理韧性处于中等水平,明显低于同龄非学困生;(2)高中学困生心理韧性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单双亲和城乡生源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在年级有显著差异,高一、高三显著高于高二;(3)高中学困生心理韧性水平在不同年级上差异明显。第二部分,选取心理韧性较低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筛选出36名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18人和对照组18人。在各组男女生人数和所在年级人数相对均衡等同质性前提下,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每次两课时共12次总24学时的团体干预。运用人本主义、团体动力学、积极心理学理论,采用倾听、支持、同理心等活动方式设计团体辅导方案,来提高成员心理韧性水平。在干预前后对干预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并做自我评定和满意度调查等来综合检测干预效果。而对照组成员在每周的同一时间按照学校正常晚自习要求入班学习作业,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团体或个体心理辅导和干预。研究结论:(1)干预组前后测数据差异显著,干预组与对照组后测数据差异显著;(2)对照组前、后测数据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和干预组前测数据差异不显著;(3)通过团体辅导,干预组心理韧性水平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因此得出结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学困生的心理韧性水平。
其他文献
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那么,后疫情时代对于班主任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学校教育将如何作为?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什么?学习的革命。后疫情时代,学生学习的时间、地点、空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势必会带动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学校还是那个学校,班级还是那个班级,课堂还是那个课堂,但是,整个学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不确定性给学校教育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里,后疫情时代意味着
期刊
劳动技术课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最直接的课程载体,开足、上好劳动技术课是对党中央倡导劳动教育的首要回应。苏州市近年来在区域层面探索劳动技术"微项目群"的建构与实施,寻求劳动技术课程的有效落地方式,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找到一条可操作的路径,成为区域劳动教育的一个载体、一个亮点。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方志敏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模范践行者,也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典型代表。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二苏大会"上曾高度评价方志敏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同样,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传统中职技术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本文以疫情期间,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智慧和技巧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进行论述和分析,结合笔者在中职教学机构的班级管理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举措和管理办法,仅供参考。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也不断加快,因此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控制的深入研究,根据突发性事件的特性和网络舆论传播特点进行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控制,进一步降低网络舆论传播的负面影响。
作为现代民法基本原则的公序良俗,是民法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公序良俗将一般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纳入到法律规范之中,从而有效防止了因过分强调意思自治、契约自由而造成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弥补了现行法律适用中的不足。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民事主体间相互关系日益复杂,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案件需要运用该原则来处理。然而,由于该原则立法上的不全面,导致其在司法适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立法
报纸
尽管社交媒体平台已被广泛赋予了推动传媒业转型升级的期望,但是由于后真相时代情绪凌驾于事实之上、智能化媒介技术等衍生了严重的虚假信息问题,社交媒体甚至被认为是虚假信息泛滥的“重灾区”。在后真相时代如何认识虚假信息的新特征与新趋势,逐步制定针对性的策略,重建事实与公众之间的联结,成为新时代网络生态治理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鉴相关理论研究视角,结合大量新冠疫情期间虚假信息的典型案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子系统,二者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在育人方向和任务上始终高度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共同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使命和规范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社会使命。本文借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共性和差异,遵循育人目标,沿着问题走向,分析“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境,探讨“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主体构建及空间拓展的乏力或逆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