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菇多糖的结构与理化特性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滑菇(Pholiota nameko Ito ex Imai)又名滑子菇、珍珠菇,属于鳞伞属、亚纲伞菌目、球盖菇科,滑菇多糖是滑菇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并且有较高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本文采用现代分离纯化技术,从滑菇中提取得到多个组分,并对其理化性质、结构特征、溶液行为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主要结果如下:采用常温水提、热水浸提、高压浸提、0.125 mol/L Na OH和1.25 mol/L Na OH提取条件,从滑菇中提取获得5个多糖组分RTSP、BWSP、HPSP、WBSP和SASP。单糖组成分析表明不同组分单糖组成比例差异较大,化学成分结果显示总糖含量分别为53.46%、78.19%、86.91%、84.24%和95.21%,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41%、0.40%、1.32%、1.99%和1.88%,糖醛酸含量分别为2.41%、0.42%、1.31%、1.89%和0.87%,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RTSP、BWSP、HPSP无晶体结构,WBSP和SASP属于弱晶体结构;热分析(TGA,DSC)结果表明RTSP、BWSP与HPSP表现出较佳的热稳定性,WBSP和SASP的热稳定性较差。对碱提组分WBSP和SASP进一步进行结构和溶液行为分析,高效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HPSEC-MALLS)分析表明WBSP和SASP的分子量分别为3.58×10~5 Da和8.45×10~6 Da,均方半径(Rg)分别为50.6 nm和248.3nm,多分散指数(Mw/Mn)分别为2.341和1.593。核磁图谱表明两个组分是以→3)-β-D-Glcp-(1→为主链,带有侧链→6)-β-D-Glcp-(1→。刚果红实验表明两组分中SASP具有三螺旋结构。在水溶液中WBSP和SASP的临界浓度分别为0.94 g/和0.86 g/d L,固有粘度分别为1.136 d L/g和0.394 d L/g;流变学分析表明两种碱提组分的粘度受浓度、应力和金属离子的影响,在温度和频率扫描过程中,两种组分均表现出弱的凝胶特征。对热水提取多糖BWSP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纯化,得到了两个均一组分BWSP-1和BWSP-2,对这两个组分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结果表明BWSP-1和BWSP-2的分子量分别为6.99×10~5 Da和7.78×10~5 Da,中性糖含量分别为96.53%和94.06%。单糖组成分析表明BWSP-1主要含有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摩尔比为0.235:1:0.117,结合部分酸水解、甲基化、气相-质谱联用(GC-MS)以及核磁(NMR)推断其主链可能由→6)-β-D-Manp-(1→、→3,6)-β-D-Manp-(1→和→4)-α-D-Glcp-(1→组成,在→6)-β-D-Manp-(1→的O-3上位链接有支链β-D-Xylp-(1→;BWSP-2主要含有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摩尔比为0.262:1:0.096,主链由→3,6)-β-D-Manp-(1→、→6)-D-Manp(1→和→4)-β-D-Manp(1→组成,支链由→4)-β-D-Xylp-(1→与→3,6)-β-D-Manp-(1→的O-3相连。理化性质表明两种组分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X射线衍射(XRD)表明这两种组分结晶度很弱。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到BWSP-1分子呈现聚合状态,BWSP-2分子分布更加均匀。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RTSP、BWSP、HPSP、WBSP、SASP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当多糖浓度达到5 mg/m 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94.46%、86.45%、88.56%、88.35%、95.81%,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达为57.55%、53.48%、65.54%、67.36%、57.83%,5个组分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e3+还原能力较弱。免疫活性实验结果表明BWSP-1和BWSP-2均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的增殖,能够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两组分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
其他文献
热示踪剂作为盐类示踪剂的替代品,具有对环境造成污染小、适用面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环境的监测调查;传统热示踪剂的监测方法如温度传感器法,具有高精度的优势,但无法给出连续的、完整的剖面的地质信息;对此,近年来,电阻率法(ERT)在场地内的地下热影响区监测方面备受关注、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由于下环境非均质性强且地下固液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无法得到较为准确的温度与电阻率的对应关系,亟须加强控制机制
本文采用四种不同产地的凹凸棒石粘土,考察其在室温下对甲醛的去除性能,然后将官山凹凸棒石粘土提纯和热活化(100~300℃;N2氛围;2 h),考察煅烧温度对材料去除甲醛性能的影响。最后以凹凸棒石为载体负载BiOI,并且在100~400℃(空气氛围;1 h)下煅烧制得光催化复合材料,研究材料在可见光下催化去除甲醛的效果。通过XRD、XPS和原位红外等表征方法探究了材料的理化性质和净化甲醛的作用机理。
有机紫外防晒剂和非甾体消炎药属于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的一类,近年来得到广泛的使用。但这两类物质在传统污水处理厂内无法得到有效的去除,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去除水中的非甾体消炎药和有机紫外防晒剂得到了广泛关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重金属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具有难降解、易累积及生物毒性强等特点,对农产品尤其是稻米安全生产形成潜在威胁。土壤—稻米系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成为近年来科研人员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热点。目前,针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稻米重金属含量是否相关性存在不同认识,大多研究认为稻米重金属含量受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影响显著,而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有关。而目前关于水稻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表征指标缺乏,因此
城市景观水体大多具有流动性较差、自净能力较弱的缺陷,使得这类水体极易因氮、磷污染而导致水质恶化,甚至发生水体富营养化。为适应城市新城区景观水体水环境保护的需要,本文以合肥蜀峰湾体育公园5个水塘和3条沟渠为对象,采集表层沉积物及上覆水样,分析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的磷形态,估算沉积物磷的生物吸收、非生物吸附潜力及其相对贡献,解析沉积物磷的生物吸收、非生物吸附潜力及磷释放风险对外源碳、氮浓度梯度的响应,并
超临界水气化技术由于可直接湿污泥进行处理,不受含水率限制,并能将污泥中有机物转化为含氢可燃气,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部分资源化利用,成为目前新兴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而污泥直接进行超临界水气化处理存在产氢效率较低的问题,并限制了气相产物的资源化利用。针对该问题,本文研究了路易斯酸及其复合催化剂对污泥超临界水气化反应的影响,并基于污泥模型化合物提出了其催化机理及污泥超临界水催化气化反应途径,为技术
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两大问题是制约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光催化技术在应对这两大问题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种光催化剂,在光催化制氢、光降解污染物、光催化抗菌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的性能。然而,单一的g-C3N4存在比表面积小、可见光响应范围窄、电子-空穴对复合率高等缺陷,这些缺陷极大地限制了g-C3N4的实际应用。非金属元素掺杂是一种有效提升g-C3N4的光催化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作为一种高效水处理技术可用于处理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但MBR对ARGs的处理效能和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课题通过搭建实验室规模的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noxic/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A/O-MBR),探究MBR对ARGs去除的
厌氧微生物遭遇环境扰动时很敏感,导致厌氧废水处理工艺很不稳定;难降解毒性有机物等强抑制因素更加剧了厌氧工艺的不稳定性。扰动抑制的模式识别和趋势预测对保证厌氧工艺的高效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基于专家系统的模式识别诊断方法在诊断的全面性和合理性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然而厌氧生化系统的滞后性和状态参数的无规律噪声波动造成专家系统在模式识别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的平衡上存在不足,因此必须增强其模式识别能力。
本研究通过发酵提取获得羊肚菌胞外粗多糖(Morchella esculenta polysaccharide,MEP),色谱层析柱纯化后得到均一组分羊肚菌胞外多糖MEP 2a,然后对均一组分MEP 2a的一级结构、高级结构、体外模拟消化前后结构及生物活性(抗氧化、降血糖血脂)的改变、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等各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羊肚菌多糖的结构鉴定:通过HPLC、GC-MS、UV、FT-IR分析其一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