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碰撞与适应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界提出“文化转向”理论,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成为此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译者对文化负载词汇的处理备受关注,尤其是对文化敏感词汇的翻译关系到跨文化交流的成功与否。圣经是希伯来文化的精华,包含了大量文化、历史元素,而圣经汉译体现了两种文化—希伯来文化与华夏文明碰撞与融合适应的过程。在圣经汉译过程中,出现了众多汉语版本,从早期的深、浅文理译本、官话译本至近年来的现代汉语译本。至今没有—本汉译本的影响力能超过《官话和合本》。对于原文中修辞,委婉语以及人称代词的处理,对于关键神学术语,例如“圣号”的讨论都显示了英美传教士译者在译经中对文化因素的谨慎态度,因为这关系到异质文化在中国的适应。然而,《官话和合本》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重新翻译,而是从较早官话汉译版本基础上的修订。其参考修订的版本主要为1865年“北京翻译委员会”的新约译本(the Peking Committee’ s Version)以及1875年施约瑟的旧约译本。此外,其它汉译版本如麦都思的“委办译本”、杨格非译本等都是《官话和合本》译者进行修订的参考。本文通过研究狄考文(C.W.Mateer),富善(C.Goodrich),及鲍康宁(F.W.Baller)等主要译者的传记文献及当时翻译《官话和合本》时的记录资料,分析《官话和合本》译者的价值取向、所依照的圣经原文本、翻译流程、译本的风格特点等,横向对比1890年以前出现的四本官话译本,纵向对比《官话和合本》与杨格非官话译本的翻译原则相异点;重点举例探讨《和合本》在“北京翻译委员会”译本(新约)以及施约瑟译本(旧约)基础上的修订之处,考察其反映出的文化碰撞与适应现象。最后,本文透过对基督教与孔教文化的对比,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对圣经汉译产生的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官话和合本》是圣经汉译史上的一座丰碑,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历史意义。其英美传教士译者极力忠实原文,又充分把握中国读者的文化传统、背景,同时创造出一些汉语中没有的宗教神学关键术语的对译,采取抽象术语的直译、加注,加旁点、增补等翻译手法,使得原本是对已存圣经汉译本的修订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创新。《官话和合本》的成功翻译体现了异质文化在中国社会的适应,译本得到中国目标读者的认可,同时也为圣经汉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其他文献
言语互动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巴赫金认为,所有言语交际,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形式的,都是对话的。在博客时评中,.这种对话性反映在博主在构建语篇时从语言网络系统中选择不
山药是一种食药兼用的作物。据报道,山药中的类激素——脱氢表雄酮(DHEA),具有抗衰老、抗致癌、抗肥胖症、抗糖尿病等功效。本研究收集河南、福建、山西、江西等地的41个山药
关联公司作为一种商事组织的联合,不同于单一公司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关联公司之间存在控制或重大影响关系。这种存在于关联公司之间的控制或重大影响关
奥运会是世界体育界四年一次的盛事,奥林匹克文化是其最为独特的一个部分。在奥运会筹备与召开期间,人们除了关注主办国的奥运场馆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与各国运动员的赛前准备状
仙桃方言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本文以仙桃方言封闭类词为研究对象,主要使用变换、比较、分布、语法特征等分析法和归纳、演绎等推理法,从语义、语用、词法、句法等方面进
曹禺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在其辉煌的人生里程中,他翻译、创作了许多深受国人喜爱的话剧作品。其代表作话剧《雷雨》自问世以来已是家喻
本论文以《镜花缘》的词汇为研究对象,切分出复音词并将其分类,统计复音词的总量和单个复音词出现的次数,分析复音词的结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镜花缘》复音词的总体
传统修辞学认为相较传达真理和日常交际的直白语言,隐喻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之
1972年Lakoff提出了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此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模糊限制语的研究逐渐扩展到语用学领域。作为日常会话的一种,医患对话是另一种便于分析且具有研究意义的
简述污泥的来源,污泥的处置方法,填埋、焚烧、农业利用,海洋倾倒。总结处污泥目前的有效处置方式,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减量化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