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柴旦行委红柳沟金矿成矿特征及邻区成矿预测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anj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柳沟金矿及其外围位于柴达木准地台北缘古裂谷的西段。其北东属欧龙布鲁克隆起,南为柴达木中新生代拗陷,总体呈北西向展布。 在搜集了大量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矿产勘查项目对区域及矿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和矿产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总结了典型矿床类型、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找矿标志,为区内及外围成矿预测、靶区优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全面总结了红柳沟金矿区所在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地质条件,得出区内存在三期主要的构造岩石单元,即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碰撞造山期的奥陶—志留纪沉积地层及火山岩,以及碰撞造山期后沉积盖层单元和相应的中酸性侵入岩。指出前造山的基底地层、造山期构造地层单元及造山期后的岩浆作用对于该区金成矿作用具重要意义。 2.中元古界万洞沟群、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b岩组(OSTb)是区内金矿成矿的主要矿源层,区内金矿的形成与华力西期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及构造活动有直接的联系。 3.控矿条件研究表明区域性的构造岩浆事件及大断裂是本区金成矿的基本条件,并控制了区内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及后期变质改造。区内控矿断层为近南北向的压扭性断层,金矿(化)体主要产于近南北向的断层破碎蚀变带中,故断裂活动在区内金矿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4.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本区至少存在四种金矿石类型,即绢云母片岩型金矿石、花岗质糜棱岩型金矿石、花岗质千糜岩型金矿石和石英脉型金矿石等,表明该区成矿作用的复杂性,并大致经历了中高温热液期和石英-硫化物热液期两期热液成矿作用。经研究表明红柳沟金矿床属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 5.在充分总结该区成矿规律、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对该区金矿成矿进行了预测,并优选出了三个找矿靶区,若进一步开展金矿勘查工作,发现大型-超大型金矿的可能性极大。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动力学方法对变速传动轴承的性能参数和运动规律进行了理论推导,分别用机械系统动力学软件ADAMS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变速传动轴承进行了仿真分析和模态分析,通过传动性能试验对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的有关参数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变速传动轴承的结构进行了改进。首先对变速传动轴承进行了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变速传动轴承的动力学模型,推导了关键零件的结构参数、传动机构的运动参数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材料价格稳步上升,且施工工人的老龄化加剧,人工成本越来越高,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价格低廉的优势逐渐消失,钢结构建筑优势逐渐显现.相对
建筑行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建筑工程项目的核心施工步骤以及建设内容也越来越完善,房建施工管理是整个施工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现场管理,对于工程项目
对于钢结构工程来说,其质量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质量控制,二是现场安装质量控制,而后者对于建筑总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自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入手,重点
机床切削颤振一直是制约机械加工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控制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本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磁流变液自抑振的智能镗杆构件理论与方法研究”(No.50405036),开展了基于磁流变自抑振智能镗杆的颤振控制技术研究。本文将磁流变液引入切削颤振的抑制过程,研制了基于磁流变液自抑振的智能镗杆,分析了该智能镗杆的抑振机理,并开发了磁流变自抑振智能镗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系统,最后进行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
期刊
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即电液负载模拟器,亦被称作电液负载仿真转台。它的出现克服了全实物现场试验的缺陷,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半实物地模拟承载系统所受载荷,对承载系统进行载荷性能测试以保证产品性能,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及低破坏性,且可以进行多次试验,方便记录多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由两部分构成:加载模块与被加载模块(承载模块)。加载模块与承载模块通过刚性轴相连,加载模块跟踪指令力矩信号,
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使得当前的水利工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即便如此仍然有部分因素制约着我国的水利工程发展,其中一个便是对金属结构腐蚀
为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筑工业化理念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建筑工业化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系统性管控,推动建筑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因而成为当前建设工程的热点.本
论文利用野外露头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对工区进行了地震资料解释。应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史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三叠世晚期,北大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