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en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接触、熟悉和运用网络平台这一高效沟通工具,他们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对于公共事务及公共话题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催生网络民意表达迅速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同时也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根据中等收入先行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这个阶段,若不注重社会管理,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不注重公众参与和民意表达,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以致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由于网络民意表平台的成本低、反馈快、容量大、自由度高等特点所决定,使得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问题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紧迫、环境也更加难以控制。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关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专题研讨班发表的讲话中,指出要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并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这不仅标志着从“十二五”起我国进入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也给新形势下结合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思路。基于这些背景,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九章,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网络民意表达和社会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网络民意表达、社会管理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有关文献的梳理,明确本文的研究主体及相关概念的界定范围。同时,对民意场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等进行说明,为后面阐述网络民意表达与社会管理的关系及仿真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基于相关理论、现实案例及实地调研,定性分析网络民意表达的基本特点,网络民意表达与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思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1)通过调研及现实案例分析,定性判断网络民意表达的基本特点、总体结构及发展趋势。对当前网络民意表达的主要形式——网上信访、网络民意调查、微博以及新闻跟帖、论坛等载体的功能以及其在社会管理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出网络民意表达具有成本低、反馈快、容量大、互动性强、自由度高等基本特点;网络民意表达的总体结构为表达主体多元化、表达内容“原生态”、表达平台“零成本”、表达结果具“冲击效应”等;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趋势为:表达主体的范围将继续扩大、表达行为将日趋理性、与社会管理互动作用将更明显、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将更紧密、同时将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2)根据理论和现实两个视角的相互观照,揭示网络民意表达与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社会冲突理论的分析,揭示出民意表达解决社会冲突的可能性;通过对民意——政策模型的分析,揭示出民意表达与社会管理之间的矛盾性、互补性与导向性。同时,通过对现实中三个代表性案例的深入剖析,进一步验证网络民意表达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由武汉公交车民意风波事件的“风波由来”至“风波平息”的过程,验证网络民意对于社会管理的核心工具——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作用;由广东陆丰乌坎事件的“高潮期至回落期”的发展过程,验证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解决社会管理中的冲突和矛盾;而四川会理PS事件则进一步验证了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的良性互动,可以化“危”为“机”有效解决矛盾冲突,在社会管理中具有积极意义。(3)针对网络民意表达和政府回应中出现的问题,对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进行辨证反思。一方面,从网络民意表达看,提出由网民结构失衡、网民表达的自由与离散、网民的非理性与情绪化等引起的“网络民意是否可以代替真正民意”这一问题,通过进一步分析互联网相关报告数据以及大量现实案例,可以看到网民表达正在由非理性向理性的转变;另一方面,从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上看,由于存在强权压制民意、过滤民意以及伪造民意等现象,而产生的“网络民意是否为决策主体合理运用”这一问题,通过近几年的相关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政府对待网络民意从视而不见到积极面对的转变、从手足无措到乱中有序的转变、从操控民意到顺应民意的转变。第三部分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社会管理主体行为进行基模定性分析,并对网络民意表达的新系统——政务微博系统的发展,进行定量仿真分析。(1)通过对社会管理主体行为的基模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政府和公众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主体,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通过建立政府决策不透明导致的饮鸩止渴基模、政府强制执行政策的舍本逐末基模、公众参与的成长上限基模、公众参与的富者愈富基模以及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良性循环基模,并针对基模导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杠杆解,从而得出重视网络民意表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达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等杠杆解,以解决基模中出现的问题。(2)采用反馈环逐增仿真新方法,对中国旅游官方政务微博系统的发展作了定量仿真分析。反馈环逐增仿真法符合系统基本结构特征,实现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结合,使仿真模型更为规范化,并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本文首先建立旅游政务微博数量与参与旅游政务微博网民人数互促增长正反馈环仿真基本模型,并对其进行定量仿真分析;接着,在此基础上,建立由虚假信息导致的制约政务微博系统发展的负反馈环,和促使旅游政务微博数量增加的正反馈环,从而得到虚假信息政务微博系统的增长上限仿真基本模型,并对其进行定量仿真研究。(3)通过对网络民意表达新系统——政务微博系统的定量仿真研究,揭示了政务微博系统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区间。在建立旅游政务微博数量与参与旅游政务微博网民人数互促增长正反馈环仿真基本模型以及虚假信息政务微博系统发展增长上限仿真基本模型这两个基模的基础上,通过参数调控,即分别从全国综合影响力排名前十的政务微博中,选取政务微博数量与网民数量比例的平均值、最大值以及旅游微博其自身的比例三种情况,对政务微博系统的发展作了定量数据和曲线比较分析,得出到“十二五”末2015年,旅游政务微博数以及网民人数将有较大发展的结论。(4)仿真结果与仿真曲线论证了我国相关政策阐述的充分运用政务微博系统,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正确性。继十七大提出要逐步提高群众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后,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关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专题研讨班发表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通过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来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并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2011年8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重要性等。由于网络民意表达系统在“十二五”期间必将会有一个高速发展,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也必将会有更广阔的空间。第四部分是参考借鉴先进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管理相关经验,通过反馈基模对策生成法与反馈基模对策实施效应分析法结合,进行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对策生成与应用研究。首先,本文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构想,即民意表达社会化机制、决策科学民主化机制、公众参与有序化机制和网络平台健全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馈基模对策生成法与反馈基模对策实施效应分析法结合,进行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对策生成与应用研究。第一、积极面对网络民意表达,创新社会管理观念;第二、营造良好的表达环境,完善网络民意表达平台;第三、加快网络基础建设,扩大民意表达参与面;第四、加大政府专门人员培训,提高网络民意沟通水平。第五、提出政府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则,第一时间给关注,生死时速;坦诚直面给态度,勇于担当;真诚沟通给信息,拨云见日;适时引入第三方,间接佐证;口径一致给说法,井然有序;以已度人给安抚,智止纷争;保留余地给退路,化“危”为“机”。
其他文献
依据企业文化测评的相关理论——竞争价值构架CVF和组织文化类型图,针对某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测评做出问卷设计,利用SPSS进行了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对测
探讨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二者的现状及其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男女生整体择业效能
当前农村社会控制弱化,客观上为农民组织的兴起提供了社会空间和社会环境。而基层正式组织的弱化则使得很多农民走向非正式组织来寻求社会互助和满足精神需求。对当前农村非
<正>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
湿蒸汽两相流严重影响汽轮机的安全、经济运行,蒸汽湿度的准确测量有助于确定湿蒸汽级和低压缸的运行效率,为汽轮机运行提供指导,也为除湿装置、叶片防护、湿蒸汽级以及通流
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传播因素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党和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视为当前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以下机遇:第一,有利于培养国内民众正确的价值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餐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加强,尤其是在第三产业税收中的贡献越来越大,这已经引起理论研究和税收管理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餐饮企业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江西NF银行业务职能范围的调整,江西NF银行的经营考核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成立之初在“保本微利”的经营目标主导下的基本无考核逐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古今名人云集人才济济,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由此产生的名人故居建筑是云南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掘
本文构建了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省为例,运用多指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2000—2010年辽宁省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了相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