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边界探究——以《城市信报》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性采访,作为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采访手段,其应用经历了一个曲线变化,从媒体的大面积采用,到目前逐渐稀缺。作为一种有效监督手段,它很好地维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但由于采访中存在隐瞒、欺骗等因素,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也使其备受争议。  《城市信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密集推出以“卧底”为主要形式的隐性采访,其频率之高,涉及品牌之广,一度引起业内关注。  本文以《城市信报》的卧底栏目《源头探访》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以下主要部分对研究主题进行了分析阐述:第一部分对隐性采访的来龙去脉做了梳理,包括其历史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第二部分对城市信报的隐性采访进行了解析,包括其生存土壤、基本情况、样本分析以及带来的影响,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分析隐性采访面临的道德风险以及法律风险,探讨了如何更好地把握隐性采访中的道德、法律边界,梳理了现行的法律保障及行业规范,确立了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探讨了隐性采访的底线,需要区分的三个事实几个方面。
其他文献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个年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又首次在中国举办;然而,感受辉煌成就的同时,这一年,雪灾、地震等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并考验我们的应对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不断进化,移动互联网时代也随之到来,以微信、QQ、微博为首的传统社交产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
新闻游戏是新闻和游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媒介形式,它以程序性修辞为根基,通过多媒体和游戏技术来建构互动式的社会模型,从而报道新闻。本文旨在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研究新闻
在消费社会语境中,人的“身体”被施行了文化或权力的阐释,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将身体称为“最美的消费品”。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从女性身体消费到男
微博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舆论形成具有了新的特点。本研究主要对微博舆论形成过程中的新闻环境和主体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微博舆论形成机制和内核动因。  首先
该项目是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的扩建工程,该学院自1876年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原有的规模已不能满足现时的需要,学院通过此次扩建,除了要在原先的Steinbaracke大楼增设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旧房拆除工程中,由于盲目蛮干,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很多人以为拆除旧房靠的是力气,撬撬敲敲就行了.这是个极大的误区.其实,拆除旧房是大有学问的.
地震时,建筑物是怎样垮的?是地震震垮的?不是,它是被重力压垮的.物体的质量在地震时有双重作用:一是产生重力,铅直向下;另一是产生水平惯性力,水平震动.本文为讨论问题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