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公开发行(IPO)抑价是新股在股票一级市场的发行价低于二级市场上市首日市价的现象,被认为是现代金融研究的十大“谜”之一。研究显示,IPO抑价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现象,且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市场的抑价幅度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中国A股市场作为转轨过程中的新兴市场,抑价程度一直居世界之首。IPO高抑价率扭曲资源配置,严重影响资本市场效率。学术界曾从IPO参与主体的信息不对称等角度出发,对IPO抑价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假说。研究全流通时代我国A股IPO抑价问题的意义在于:全流通使A股市场的供求关系、基础环境和制度都出现了很大变化,因此IPO抑价的影响因素也可能相应发生变化,A股市场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也要进行新的审视。本论文旨在探讨全流通新背景下导致我国A股IPO高抑价的影响因素,从而对A股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措施提出政策建议。文章借用历史和比较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形成1PO抑价经典文献综述,并根据我国A股市场的特殊情况选择、设计解释变量,构建解释IPO抑价率的多元线形回归模型,以期对全流通时代A股IPO抑价现象作一新的分析。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主要从发行价格偏低和上市首日二级市场价格偏高两个角度介绍国外学者对IPO抑价问题的各种解释性假说,包括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赢家诅咒”假说、信号发射假说、市场反馈假说、避免法律诉讼假说、配售理论、投资银行垄断等假说,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投资者情绪假说及股权分散假说、市场气氛假说、从众假说和财富重新分配假说等其他假说。关于中国IPO抑价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是否存在IPO抑价现象、我国IPO抑价现象是否符合国外已有假设、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定价制度等股市基础制度的变迁对IPO抑价率变动的影响。由于我国股市长期存在一些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不同的特点,如股权分置、个人投资者较多、股市交投过旺、大量优质企业海外上市、退市机制不完善、股市管理尚待规范、相对封闭等特点,以往研究表明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赢家诅咒假说、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者情绪假说和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制度变迁假说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我国A股市场的高IPO抑价率现象,更多其他假设在A股市场适用性有限。
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IPO抑价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检验相关变量与抑价率的线性关系,并以此得出全流通时代A股票市场IPO抑价的成因。在样本选择上,选取“新老划断”后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189个上市公司的最新IPO数据。在变量选择上,根据国外学者的相关假设以及我国A股市场的自身特点,从上市公司自身的财务状况、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等三个方面确定、设计7个有代表性的解释变量,包括发行前一年每股收益、发行市盈率、发行量的对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中签率、上市首日换手率和代理股票发行年度的虚拟变量等。数据显示,2007-2008年上市首日平均抑价率为162.56%,2007年为194.65%,2008年为112.74%,并未比以前年份有所下降。最大的是491.13%,最小的是13.16%,表明新股首日涨幅呈现明显的异常波动特征。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行前一年每股收益、发行规模、中签率与抑价率负相关,发行市盈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换手率与抑价率正相关。对代理年度的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后证实,与2008年相比,2007年发行上市的股票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抑价率。但以上结果中只有发行前一年每股收益、发行规模、上市首日换手率和年度虚拟变量与因变量关系显著。
综合来看,年度变量对考察07-08年A股市场IPO抑价率有着重要意义,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对A股IPO抑价程度产生影响。本文认为全流通背景下的中国A股市场仍受IPO高抑价率问题困扰,其主要原因还是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和盲目“追新”的浓重投机氛围。为了降低IPO抑价率,提高我国A股市场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深化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当务之急是通过完善机制建设降低A股市场的投机氛围。为达此目标,培育价值投资观念、取消卖空限制、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均具有积极意义。但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洗礼,制度的建立往往也难以一蹴而就,发挥作用并产生积极效果也需要时间。可以预计,A股市场的IPO抑价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从长远看,要促使IPO高抑价率彻底回归,必须改革现行新股定价制度,使新股定价更为合理。因为随着二级市场过度投机状况的改善,理性投资者的增多,只有发行价格合理的股票才会受到欢迎。因此,在投资者价值投资理念增强的情况下,新股定价就成为降低IPO高抑价率更为关键的问题。从新股定价角度研究IPO抑价问题也可以作为今后IPO抑价研究的重要方向。